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

概念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此型在鉴别诊断中要特别注意,涉及缓解后如何进行维持治疗。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临床最常见。2西医诊断2.1临床表现U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期多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1],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临床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2],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伴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3]。其中皮肤黏膜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关节损害如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眼部病变如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肝胆疾病如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等[4]。黏液脓血便是UC的最常见症状。超过6周的腹泻病程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2.2相关检查2.2.1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便常规、大便隐血、大便培养和粪钙卫蛋白等。2.2.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累及结肠及直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5]。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结合内镜放大技术[6],通过对黏膜上皮和隐窝结构的观察,有助于UC的诊断。2.2.3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建议多段、多点活检。活动期和缓解期具有不同的组织学表现。活动期:①固有层黏膜内弥漫性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尤其是上皮细胞间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缓解期:①黏膜糜烂或溃疡愈合;②固有层黏膜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③隐窝结构改变:隐窝结构改变较活动期加重,如隐窝减少、萎缩,可见潘氏细胞化生(结肠脾曲以远)。病理诊断应注明活动期或缓解期。如有隐窝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应注明。2.2.4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2.2.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及组织学上符合UC的上述特点。2.3诊断2.3.1诊断要点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艰难梭菌感染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诊断标准诊断: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为临床疑诊;②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和(或)钡剂灌肠检查具有上述特征时可初步诊断本病;③上述诊断标准,结合黏膜组织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时,可以确诊;④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或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继续随访观察。2.3.2疾病评估①病变范围:可参照蒙特利尔分类(见表1)。②疾病活动的严重程度:UC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的疾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可采用改良的Truelove-Witts疾病严重度程度分型(见表2)和改良的Mayo活动指数(见表3)。③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轻重分级(见表4)。

表1蒙特利尔UC病变范围分类

分型分布结肠镜下所见炎症病变累及的最大范围E1直肠局限于直肠,未达乙状结肠E2左半结肠累及左半结肠(脾曲以远)E3广泛结肠广泛病变累及脾曲以近乃至全结肠3中医辨证(1)大肠湿热证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腹痛;③里急后重。次症:①肛门灼热;②身热不扬;③口干口苦;④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2)脾虚湿阻证主症:①大便稀溏,有少量黏液或脓血;②腹部隐痛;③食少纳差。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肢体倦怠;③神疲懒言;④面色萎黄。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3)脾肾阳虚证主症:①久病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③腰膝酸软;④形寒肢冷。次症:①五更泻或黎明前泻;②食少纳差;③少气懒言;④面色白。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4)肝郁脾虚证主症:①腹痛则泻,泻后痛减,②大便稀溏,或有少许黏液便;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可致上述症状加重。次症:①胸闷喜叹息;②嗳气频频;③胸胁胀痛。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5)瘀阻肠络证主症:①腹痛拒按,痛有定处;②泻下不爽;③下利脓血、血色暗红或夹有血块。次症:①面色晦暗;②腹部有痞块;③胸胁胀痛;④肌肤甲错。舌脉: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6)寒热错杂证主症:①腹痛冷痛,喜温喜按;②下痢稀薄,夹有黏冻;③肛门灼热;④口腔溃疡。次症:①四肢不温;②腹部有灼热感。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7)热毒炽盛证主症:①发病急骤,暴下脓血或血便;②腹痛拒按;③发热。次症:①口渴;②腹胀;③小便黄赤。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辨证说明:证型确定以就诊当时的证候为准,具备2个证者称为复合证(2个证同等并存,如脾肾阳虚与肝郁脾虚证)或兼证型(1个证为主,另1个证为辅,前者称主证,后者称兼证,如脾虚湿阻兼大肠湿热证)。4治疗4.1治疗原则UC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防止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7];治疗需根据分级、分期、分段的不同而制定。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度,采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法;分期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诱导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预防复发;分段治疗指确定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给药方法,远段结肠炎可采用局部治疗,广泛性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以系统性治疗为主。其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整体治疗与肠道局部治疗、西医药治疗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4.2西医治疗4.2.1活动期的处理(一)轻度UC的处理可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4~6g/d,分次口服;或用5-氨基水杨酸[8](5-ASA),3~4g/d,分次口服。病变分布于远段结肠者可酌用SASP栓剂0.5~1g/次,2次/d;但SASP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常见头痛、头晕、胃肠道不良反应等症状,亦有皮肤过敏反应,男性不育等,但上述不良反应停药后可恢复正常[9]。或用相当剂量的5-ASA制剂灌肠。疗效不佳时可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200mg/次,每晚1次保留灌肠。(二)中度UC的处理可用上述剂量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反应不佳者,改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泼尼松0.75~1mg·kg-1·d-1,分次口服。对于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患者,可用免疫抑制剂[10]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等。(治疗时常会将氨基水杨酸与巯基嘌呤类药物合用[11],但氨基水杨酸有可能会增加巯基嘌呤类药物骨髓抑制的毒性)。当激素及上述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时,或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时,可考虑使用抗TNF-α单抗(英夫利西或阿达木单抗)[12]治疗。(三)重度UC的处理一般病变范围较广,病情重,发展快,作出诊断后应及时住院治疗[13],给药剂量要足。(1)一般治疗:①补液、补充电解质,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注意补钾。便血多、血红蛋白过低者适当输红细胞。病情严重者暂禁食,予胃肠外营养。②大便培养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如有艰难梭菌或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则做相应处理。③忌用止泻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制剂、NSAIDs等避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④对中毒症状明显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者应静脉使用广谱抗菌素。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2)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甲泼尼松龙40~60mg/d,或氢化可的松300~400mg/d(剂量再大不会增加疗效,剂量不足则会降低疗效)。(3)转换治疗的判断:在静脉用足量激素治疗大约5d仍然无效,则应转换治疗方案。(4)转换治疗方案选择:①环孢素2~4mg·kg-1·d-1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检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4~7d内如病情缓解,则改为口服继续治疗一段时间,但不应超过6个月,逐渐过渡到硫唑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最新研究英夫利西或阿达木单抗可作“拯救”治疗。②对环孢素或硫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应予抗TNF或维多珠单抗等治疗,如果治疗失败,应考虑使用不同的生物制剂,如果药物治疗没有达到明确的临床效果,则推荐结肠切除手术治疗。4.2.2缓解期的处理症状缓解后,应继续维持治疗至少1年或长期维持,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诱导缓解时用药情况而定。①氨基水杨酸制剂:由氨基水杨酸制剂或激素诱导缓解后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用原诱导剂缓解剂量的全量或半量。如用SASP维持,剂量一般为2~3g/d,并应补充叶酸。远端结肠炎以美沙拉嗪局部用药为主(直肠炎用栓剂每晚1次,直肠乙状结肠炎用灌肠剂隔天或数天1次),加上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更好。②硫唑嘌呤类药物:用于激素依赖者、氨基水杨酸制剂不耐受者。剂量与诱导缓解时相同。③生物制剂类药物:以抗TNF药物缓解后继续抗TNF药物维持,对维妥珠单抗有应答的患者,可以使用维妥珠单抗维持缓解治疗。④肠道益生菌:可长期维持治疗,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4.2.3维持治疗疗程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为3~5年或更长。对硫唑嘌呤类药物及英夫利西维持治疗的疗程未有共识,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4.2.4外科手术治疗①绝对指征:大出血、穿孔、明确的或高度怀疑癌变。②相对指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进行外科手术干预。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已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4.3中医药治疗4.3.1中医辨证治疗((1)大肠湿热证治则: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用炒芍药、黄芩、黄连、大黄炭、槟榔、当归炭、木香、肉桂等。加减:大便脓血较多者,加白头翁、紫珠、地榆凉血止痢;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乌药、枳实理气止痛;身热甚者,加葛根、金银花、连翘解毒退热。(2)脾虚湿阻证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用人参、茯苓、炒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炒薏苡仁、甘草等。加减:便中伴有脓血者,加败酱草、黄连,广木香;大便夹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导滞;腹痛畏寒喜暖者,加炮姜;寒甚者,加附子温补脾肾;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升阳举陷。(3)脾肾阳虚证治则:健脾温肾,温阳化湿。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合四神丸(《内科摘要》),药用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缓急止痛。小腹胀满者,加乌药、小茴香、枳实理气除满;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诃子涩肠止泻。(4)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方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合四逆散(《伤寒论》),药用柴胡、芍药、枳实、陈皮、防风、白术、甘草等。加减:排便不畅、矢气频繁者,加枳实、槟榔理气导滞;腹痛隐隐,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炒扁豆健脾化湿;胸胁胀痛者,加青皮、香附疏肝理气;夹有黄白色黏液者,加黄连、木香清肠燥湿。(5)瘀阻肠络证治则: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用当归、赤芍、红花、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小茴香、乌药、肉桂等。加减:腹满痞胀甚者加枳实、厚朴;肠道多发息肉者加山甲珠、皂角剌;腹痛甚者加三七末(冲)、白芍;晨泻明显者加补骨脂。(6)寒热错杂证治则:温中补虚,清热化湿。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药用乌梅、黄连、黄柏、肉桂(后下)、细辛、干姜、党参、炒当归、制附片等。加减:大便伴脓血者,去川椒、细辛,加秦皮、生地榆;腹痛甚者,加徐长卿、延胡索。(7)热毒炽盛证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药:白头翁汤(《伤寒论》),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者,加紫草、生地榆、生地;高热者加水牛角粉、栀子、金银花;汗出肢冷,脉微细者,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3.2中成药治疗(1)香连丸:由黄连、木香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大肠湿热证。用法用量:口服,3~6g/次,2~3次/d。(2)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炒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炒薏苡仁、甘草组成,具有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虚湿阻证。用法:口服,6~9g/次,2~3次/d。((3)乌梅丸:由乌梅肉、黄连、附子(制)、花椒(去椒目)、细辛、黄柏、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寒热并调的功效,用于寒热错杂证。用法用量:口服,2丸/次,1~3次/d。(4)补脾益肠丸:由白芍、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当归、党参、防风、干姜、甘草、黄芪、荔枝核、木香、肉桂、砂仁、延胡索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证。用法用量:口服,6g/次,3次/d。(5)虎地肠溶胶囊:由朱砂七、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的功效。用于大肠湿热证。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3次/d,4~6周为1个疗程。(6)肠胃宁片:由党参、白术、黄芪、赤石脂、干姜、木香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证。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3次/d,4~6周为1个疗程。(7)结肠宁灌肠剂:由蒲黄、丁香蓼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肠止泻的功效。用于瘀阻肠络证等。用法用量:灌肠用,取药膏5g,溶于50~80ml温开水中,放冷至约37℃时保留灌肠,每天大便后1次,4周为1个疗程。(8)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具有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脾虚证。用法用量:口服,4g/次,3次/d。(9)固本益肠片:由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组成。具有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证。用法用量:口服,8片/次,3次/d。(10)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和肽类。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功效用于各证型UC患者。用法用量:口服,10ml/次,3次/d,或50~100ml保留灌肠,1次/d(11)龙血竭片(肠溶衣):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瘀阻肠络证。用法用量:口服,4~6片/次,3次/d。(12)锡类散:锡类散源于清代《金匮翼》,由牛黄、青黛、珍珠、冰片、人指甲、象牙屑、壁钱炭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腐生肌等功效。用于UC的灌肠治疗。用法用量:保留灌肠,1.5g加100ml生理盐水,l次/d。4.4中医特色疗法4.4.1针刺疗法常用取穴:脾俞、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气海、关元、太冲、肺俞、神阙、上巨虚、阴陵泉、中脘、丰隆。4.4.2灸法常用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脾俞、大肠俞等穴,可采用回旋灸或雀啄灸法。4.4.3推拿疗法[14]背部两侧膀胱经使用推摩法、双手拇指推法治疗,从膈俞高度到大肠俞水平;肾俞、命门等穴使用小鱼际擦法;膈俞、膏肓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使用拇指按法。4.4.4穴位贴敷疗法[15]常用穴贴用药:炮附子、细辛、丁香、白芥子、赤芍、生姜等,可根据辨证用药加减,常用穴位: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命门、关元等穴。4.4.5穴位埋线疗法[16]常用取穴:中脘、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脾肾阳虚日久者配肾俞、关元、三阴交;脾胃有湿者配阴陵泉。4.5中药灌肠治疗中药保留灌肠一般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与敛疮生肌类药物配合应用。清热解毒类:青黛、黄连、黄柏、白头翁、败酱草等。常用灌肠方有锡类散、溃结清(枯矾、赤石脂、炉甘石、青黛、梅花点舌丹)、敛疮生肌类:珍珠、中黄、冰片、琥珀、儿茶等;活血化瘀类:蒲黄、丹参、三七;锡类散(牛黄、青黛、珍珠、冰片、人指甲、象牙屑、壁钱炭)、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和肽类)、青黛散(青黛、黄柏、儿茶、枯矾、珍珠)、复方黄柏涂剂(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等。临床可将中药复方煎剂或中成药,液体约80ml,每晚灌肠1次。4.6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针对UC不同时期发病情况,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切入点,对于诱导临床症状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当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氨基水杨酸制剂对减少复发均有效,中医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美沙拉嗪制剂。患者不宜长期使用激素,硫唑嘌呤或6-MP等免疫抑制剂可作为激素依赖性患者需减少激素剂量时的配合用药。4.6.1轻中度活动期UC中医药治疗轻中度UC的疗效与美沙拉嗪制剂相当,能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诱导临床症状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能发挥辨证论治的特点,可以进行个体化治疗,能改善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6.2重度UC在使用美沙拉嗪制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中医药的治疗,能缩短诱导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在诱导临床症状缓解后能逐步减少上述药物的用量,甚至停用上述药物。4.6.3难治性UC在使用美沙拉嗪制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的治疗,能诱导临床症状缓解,逐步减少、甚至停用上述药物,避免上述药物的毒副作用。4.6.4缓解期UC中医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体质,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美沙拉嗪制剂;中药的服药频次可以逐步减少,而达到长期的缓解,减少患者的复发率;中药服用可从1d/剂,减至2~3d/剂,甚至1周/剂维持缓解,减少药物的服用量。4.6.5强调中西医局部治疗直肠型UC可单独使用中药口服治疗或局部灌肠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可加用美沙拉嗪栓剂,严重者可局部使用少量激素灌肠治疗;左半结肠型和全结肠型UC建议均加用中药灌肠、美沙拉嗪栓剂或灌肠液,以求快速诱导临床缓解,提高临床疗效。4.6.6重视癌变监测,定期肠镜检测建议病史超过6~8年的UC患者行结肠镜检查以确定当前病变的范围;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生结肠癌风险较高,应每年进行肠镜监测;如为直肠型,无需肠镜监测;广泛性结肠炎或左半结肠炎患者,第8年起,每1~2年(高风险者)或者每3~4年(低风险者)行肠镜检查,对UC患者进行风险评判,根据不同风险患者,调整治疗方案。4.7疗效评定标准对于UC的疗效评定,主要包含单项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黏膜组织学疗效和生活质量5种方法,具体如下:4.7.1单项症状疗效评定①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消失;②显效:治疗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③好转:治疗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④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变或加重。(注:主要症状分级记录:0级:没有症状,积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积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积2分;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积3分。腹痛分级采用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即在无痛到剧痛之间划一条长线(一般长为100mm),线上不作标记、数字或词语,以免影响评估结果。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评估时测量交叉线到0之间的距离,每10mm为1分。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4.7.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主要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②显效: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疗效指数<30%。4.7.3临床疗效评定主要依据改良的Mayo活动指数(见表5)。4.7.4黏膜组织学评定肠黏膜组织学与内镜评分结合可准确评价UC黏膜愈合情况。Geboes指数描述详细,可重复性好,效度高,是UC理想的组织学评分指数,已被用于许多临床试验,作为药效评估的终点指标之一(见表6)。4.7.5生活质量评定采用包括32个定性和半定量问题的IBDQ量表,测量IBD患者生活肠道症状(10个问题)、全身症状(5个问题)、情感能力(12个问题)、社会能力(5个问题)4个方面,每个问题的答案均分7个等级,计1~7分,总分32~224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好。计分方法:肠道症状:1+5+9+13+17+20+22+24+26+29;全身症状:2+6+10+14+18;情感功能:3+7+11+15+19+21+23+25+27+30+31+32;社会功能:4+8+12+16+28。

往期文章:溃疡性结肠炎视频

本文转自《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仅供学习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wh/12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