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V新闻报道:
儿科胡主任在近日的专家门诊上,遇到了这样一个女孩子的。家人发现女孩出现“性早熟”症状,就赶紧带孩子前来就医。
胡主任介绍,女孩7岁,但乳房已经开始发育。因为不清楚具体的病因及身体具体情况,胡主任就对其进行了骨龄测定、超声检查、性激素检测等系列检查。令人不解的是,一圈查下来,各方数据显示女孩均属于正常水平。
因为以上检测都正常,性激素也正常,固然不是饮食问题。针对这一棘手情况,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胡主任,就开始在女孩的日常行为上进行排查。
胡主任告诉记者,令其惊讶的是,在问询交谈中,女孩的妈妈说,孩子总是喜欢玩手机,看电视电脑,还戴了电话手表,电子产品几乎是围绕了她的生活。而自己生完老二后这几个月无暇分身,所以近期姐姐玩电子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
听完二胎妈妈的这番介绍,胡主任当即就猜想电子产品“闯祸”了,且很可能就是女孩“性早熟”的元凶。“因为电子产品自古就没有,对于7岁的女孩而言,生活中处处都是电子产品显然会导致刺激增多,接触不良信息机会也增加”,胡主任说,她当即让妈妈停止给孩子接触电子产品。
深入分析原因主任还表示其实根源在于二胎政策,并提醒广大读者:“生二胎很有可能让父母陪伴老大的时间减少,让老大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增加,所以生育二胎有可能导致老大性早熟,请大家谨慎生育二胎!”
这招果然有效!记者从院方了解到,遵照胡主任的医嘱,女孩停止接触电子产品后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兴奋了,这次前来复诊时,乳房已经明显缩小。
孩子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做父母的心里也要有一本账啊!同意点赞!
ε=(′ο`*)))唉,编谣言真容易!
你信了吗?
本来昨天在自己小号上说说算了,但是后来竟然好多正规媒体都去刊载了这个很不严谨的谣言,很恼火!
所以今天继续怼!
今天第二篇推文是:返团:日本原装进口纸尿裤,拉拉裤低至21元每包!限老客户!
第三篇是:比冰淇淋好吃十倍!米其林餐厅专供的白雪公主牛奶爆浆玉米,颠覆你对玉米的想象~
有需要的可以去看下。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就看谁能更加浪。前有罗医生,靠一个个案就对无知媒体发出“别让孩子跳拉丁,跳拉丁舞让孩子性早熟”。引发科普圈口诛笔伐。
这事儿才过去没几天,又有一位医生凭个案说“喝母乳会性早熟。”也是被传统媒体“曝光”,搞得人心惶惶。
我没截图这个主任的高清大图了,给她留点隐私。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事情的过程,其实文章里已经前后矛盾了!
既然激素检测也做了,是正常的,这位主任又怎么认定是激素问题呢?
还“友邦惊诧”----令其惊讶的是!7岁的姐姐喝点弟弟妹妹喝不完的母乳就友邦惊诧了?就性早熟了?
二胎放开两年,您见过多少喝老二母乳的孩子,有多少性早熟?您有数据吗?
用“猜想”来诊断,您是哥德巴赫?
人类正常的离乳时间是多大,您心里有数吗?凭着简单的问诊就得出“很可能是母乳导致性早熟”,这种个案也敢告诉媒体,这是有多不严谨?
多信口开河!
真的提醒各位主任各位医生,发言需谨慎,至少查阅多点资料再发表言论!医生不是江湖术士,不是集市上翻小石板儿的算命先生,不能随口瞎诌!其实我都懒得写太多,因为这和之前的跳拉丁舞导致性早熟如出一辙,用个案猎奇替代用脑诊断和查阅文献,堪称自取其辱的典范,有啥好评论的?
保护豆豆说: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医生接触了几个性早熟的案例,恰好其中好几个孩子都姓胡。所以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虽然在学术界还没有科学研究论证,但是我们从门诊多个案例的情况发现,姓胡的小朋友和性早熟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显然不科学啊!我们不能以个案来得出结论啊!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这点科学道理不懂吗?总有不懂装懂的医生喜欢挖坑给患者跳~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不期待神助攻
但是母乳路上总有猪队友
回到50年前,
人类万年的进化中,
孩子们吃奶到六七岁的多不多!
摸着良心回答我,多不多?!
多!!!!
多如牛毛!那时候大规模出现了性早熟吗?
请问这位主任,
您是看了哪本书说母乳会导致性早熟的?
母乳中含有雌激素?
废话!
牛奶中也含有雌激素,
还是牛的,劲儿更大,
你怕了吗?
因为是妈妈产的奶所以雌激素含量高?
请问什么动物的奶不是妈妈产的?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生的教育很不过关啊!
你去问这个医生母乳能吃到几岁,
我直觉的感觉她的答案不会超过一岁。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就本就是2-7岁啊!然后还有一句附加:如果体质特别弱的孩子还可以吃到更久!
请问这个姐姐才7岁,就算一直在吃母乳,也不是性早熟的元凶,更何况只是近期才喝了点弟弟妹妹喝不完的母乳几个月乎?!
你问那些性早熟孩子的家长:孩子还在喝奶吗?
如果孩子还在喝奶,是不是也能得出喝奶导致性早熟的结果?
毕竟大量饮用奶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甚至十几年的事情,而媒体也报道过奶粉导致性早熟的案例。
为医却不求甚解,不循证,不看文献和大数据,是为懒!
公众媒体不做功课就发表随口乱诌的内容,是为恶。公众媒体没有基础知识,看到穿白大褂的说的就刊发,就为了博眼球和流量而为虎作伥,也不是第一次。
脆弱的母乳环境之下,如雪上加霜,令人寒心。
如果母乳都不能喝?
请问牛的奶,羊的奶,哪个不是雌性动物产的?
而且是体型更大的物种,
哪个还敢喝?
这种医生,应该坐小板凳认真的去回炉学习一下《循证医学》,没时间自学也行,当当价32块7,我帮您搜出来了,拿好不谢!以后别没证据就凭个案就丢人现眼啦!
而作为家长,也不能盲目跟风,看别人说啥都信。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能分辨谁在胡说八道。由这篇谣言的阅读量和点赞数及被广泛转发来看:中国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啊!
不想让谣言横行?
让我们传播正确的知识吧!
不要再让脆弱的妈妈们背上思想负担!
到底什么能导致性早熟呢?我之前写过:
很多人都认为“病从口入”,自然性早熟也是和吃的密切相关。
于是蜂王浆、牛奶、鸡肉、豆浆,纷纷成为被怀疑对象。
凭心而论,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现在全民营养过剩,就这还有很多家长仍然觉得营养不够继续每天两顿奶粉给上学的孩子喝着。
难免让人觉得确实这这些导致了性早熟。
影响发育的是下丘脑弓状核,含有神经内分泌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制造并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刺激下,垂体开始制造黄体化激素和促卵泡激素。这两种激素被释放到血液中,刺激卵巢制造雌二醇(主要的雌激素)、睾丸制造睾酮(主要的雄刺激),从而分别让女孩和男孩的身体开始青春发育。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弓状核的功能,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能够刺激弓状核制造并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除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这条控制路线,青春发育还有第二条控制路线,那就是肾上腺也会分泌某些雄激素影响到青春发育。
所以非遗传性而后天性的胖不是好事,胖确实可以导致性早熟。
那些以孩子胖为荣耀的家长,可以闭门思过一下!
此处要说的还有牛奶,牛奶中确实含有雌激素,它们也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但是牛奶中的雌激素含量非常低,如果你喝的是天然的牛奶,而不是经过深加工的奶粉,其实不应该担心牛奶导致性早熟。母乳中的更低!更低!更低!比起牛来说!除非你拿避孕药当糖丸吃。
奶粉是深加工产品,是否添加了哪些成分有可能导致性早熟?就说不清。
之前也发生过奶粉导致性早熟的风波,后来也不了了之,产业链太大,利益链太长,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的,不要问我,我也不清楚。
在一个被收买的世界,想听到真话是困难的。
不用百度。
你能度到被收买的言论,却未必是真相。
不过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一岁之后的孩子,鲜有大规模饮用奶粉的是事实!
只有在中国,大概是奶粉广告实在过于强势,软文广告实在过于洗脑,纷纷认贼作父,表示“只是性价比问题,我们宁愿贵点吃奶粉。”
是谁在害了孩子,大概需要很多年才有答案。
孩子从一岁之后任何食物对他也只是食物,不存在奶粉更适合孩子肠胃的说法。
甚至不喝奶制品也不会缺钙和蛋白质,因为日常食物中你分解任何一个食材都会发现它的营养表非常丰富,不比奶粉罐上写的少。
如果你确实担心性早熟,远离真正有争议的产品和全世界本就不采用的喂养方式,应该是理智的。
所以我给这个咨询我的妈妈的建议是:停掉你们每天在喝的两顿奶粉。均衡饮食,少吃深加工。
这么大的孩子,真的还有必要喝奶粉吗?
真的被“奶粉喝到7岁,甚至终生”忽悠的不轻。
奶可以喝,但并不是说奶粉。
饮食中均衡是王道,不要偏颇就不必担心。
至于蜂王浆和豆浆及鸡肉,反季水果含有激素都是无稽之谈,植物激素除非你摄入很大量,否则都不会有问题。
非法添加物确实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好吃更可口甚至看起来更天然,但是也应该注意负面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食物本来的样子,这些非法添加剂本来就不应该入口,是否能够引起性早熟我们也不得而知。
所以非法添加剂是否能够导致性早熟没有研究,但是也应该避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有可能性早熟呢?
体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旦脂肪量达到一定程度,身体就会以为具备了繁育下一代的条件,就会进入青春发育期。
从人类进化生物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很多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青春发育的开始时间与体重高低有关,肥胖更是性早熟的危险因素。
所以奶粉能让体重增加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如牛犊一样的体格,可能就见仁见智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环境激素”。
例如有些婴儿奶瓶、奶粉罐、辅食罐中含有的双酚A。
双酚A的化学结构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活性。有许多项研究显示,孕妇及婴幼儿即使接触到低剂量的BPA,也可能影响到婴幼儿的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因此,在选购奶粉、果泥等时不要选有树脂内壁的罐头包装,而应该选择玻璃瓶包装会更安全些。
性早熟问题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顺其自然显然更加好。
尽量用对地球和人类都更加安全的较少含有添加剂的产品。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又软又薄又不起坨的尿不湿,却是以添加了柔顺剂,漂白剂,石油提取物为代价的,在地球上很多年都无法降解。
如同使用塑料袋确实轻便简单,但是却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尊重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不是追求自以为是的更高更胖,比关心非正常又高又胖更应该被重视的,是性早熟问题。
但是别错怪鸡翅和豆浆就好。
不过如果妈妈和孩子吃了这些就很难说哦,很多具有“奇效”的营养食品和保健品其实偷偷加了远远超越了常理的雌激素以达到短时间起效,很多妈妈坐月子和哺乳期又喜欢吃点补品,如果不幸买到这种含有激素的,才容易导致真正的性早熟!点蓝字可读:手工秘制红糖和阿胶涉嫌激素超标倍,还有人给孩子吃导致性早熟!
这是保护豆豆当时的参考资料,我看了几篇,没毛病,不支持某主任的胡说八道:
1.YooJH.Efectsofearlymenarcheonphysicalandpsychosocialhealthproblemsinadolescentgirlsandadultwomen[J].KoreanJPediatr,,59(9):-.
2.程双喜.儿童性早熟诊断中性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13(6):-
3.周雪莲.肥胖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激_省略_促黄体生成素峰值及相关激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7(8):-
4.季志英.骨矿含量及血清骨钙素测定对性早熟儿童骨骼发育诊治及疗效考核的价值[J].中国核医学杂志,,17(2):71-73
5.张晴.骨龄测定在矮身材、性早熟儿童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9(1):-
6.杨章萍.女童性早熟的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35(1):-
7.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青春期学组.女性性早熟的诊治共识[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9(2):-
8.张利明.性激素测定对儿童性早熟诊断的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3(2):-
9.柯江维.性早熟和性早熟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实验与效验医学,,30(3):-
10.梁洁莹.血清性激素测定诊断儿童性早熟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2(32):55-57
11.刘敏.例儿童性早熟病因分析[J].重庆医学,,45(13):-
1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对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41(4):-
13.梁佳.儿童肥胖和性早熟的相关性探究[J].黑龙江医药,,6(30):0-1
14.尤箫萌.儿童肥胖与性早熟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7(32):-
15.徐璟.儿童性早熟与生活方式及家族因素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38(6):-
16.杨挺.儿童性早熟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31(7):-
了解更多靠谱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