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肠炎可归为中医泄泻范畴。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
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燥粪表面,常被误认为是痔疮出血。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等。
:王某某,男,48岁,兰山区。5月25日初诊:口苦胃胀小腹隐痛10余天,有慢性肠炎病史10年,大便日1~2次,便稀不成形,腹痛则欲泻,晨起必如厕,伴肠鸣音,患者食欲不振,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陈皮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补骨脂15克吴茱萸10克肉豆蒄15克五味子10克白芍15克黄连10克苏梗15克丹参15克公英30克大腹皮15克伏龙肝30克党参20克木香12克半夏15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砂仁6克5付冲服。
5月30日二诊:诸症减轻,胃胀、小腹痛均减轻,大便每天1次,成形,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紧。上方5付冲服。
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药后反应,按照上方加减用药25付,诸症消除,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慢性肠炎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不成形,有时伴黏液、脓血。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因导致腹泻的病因不同,伴随症状各异,例如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临床中许多用抗菌消炎和固涩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效果突出。
中医认为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一般根据病因病机运用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慢性肠炎属于中医“久泻”范畴,久泻多责之于肝脾,治疗应当健脾止泻,疏肝达木,调胃肠,双管齐下,本方是肝脾同治法。以痛泻要方柔肝实脾,泻木扶土;四神丸温补脾肾,助阳止泻;二陈汤健脾化湿,和胃降浊;因患者胃胀口苦,食欲不振,故加苏梗、黄连、公英、木香、砂仁等理气开胃,消满除胀,加大腹皮、伏龙肝除腹胀、止腹泻,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但要注意在治疗服药期间,必须忌食不易消化食物以及油腻、辛辣、酒烟等食品,否则容易复发。
戴美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