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简称溃结,年首先由Willks和Moxon描述,年Willks和Boas将其命名为溃疡性结肠炎,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UC的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由于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没有治愈的方法,导致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与生活。最新研究显示,UC还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UC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疑难病,如何治愈UC成为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修复损伤组织,而且能抑制炎症,使伤口再生,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选择性地迁移到受损组织和炎症部位,促进肠道受损上皮的再生和血管生成,改善肠道炎症,促进炎症部位浸润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调节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重建肠道免疫耐受。这意味着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将为长期受腹泻、疼痛、贫血等困扰的溃疡性结肠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研究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修复受损的结肠粘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微环境,发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再生、抑制组织纤维化形成等作用,在临床医学中具有极大的治疗潜力。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共纳入80名U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组I,34人)和对照组(组‖,36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接受过氨基水杨酸盐治疗时间超过4周。研究者为试验组患者进行2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第一次通过手背静脉输注,输注体积50mL,细胞数量为3.8±1.6×个,第二次通过导管介入肠系膜上动脉输注,输注体积10mL,细胞数量为1.5×个,两次治疗间隔7天。对照组患者接受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在治疗后的第二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治疗结果
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患者中30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胃痛、腹泻得到缓解,粘液性大便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Mayo临床积分下降≥3)或缓解(Mayo临床积分0或1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3%vs15.7%;P=0.)。试验组(组I,n=34)与对照组(组‖,n=36)患者的临床有效率(Mayo临床积分下降≥3)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弥漫性深溃疡,细胞治疗后3个月结肠镜检查观察到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试验组(组I,n=34)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结果干细胞具有归巢、分化、免疫调节作用,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可能。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但是有关移植细胞的剂量及途径尚存在争议。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开展,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期方案。
目前,该项研究的参与者——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已研发出一款用于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药,并成功获得CFDA受理。年7月起,按照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国内医疗机构从事干细胞临床研究按“双备案”制管理,以下三家备案医疗机构均有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项目备案,具体信息如下: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医院,山东省;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度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医院,河南省;3.一项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中心、随机、开放、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医院,山东省。随着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开展得逐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移植有望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医疗手段。全国24统一客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