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药尽显神奇二中医药治疗老年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多由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官能症、吸收消化不良等病。老年患者慢性腹泻多发,特点多呈慢性或反复发作,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腹泻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大量水分丧失,会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腹泻时由于离子紊乱,可引起心律失常,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为不利,由于老年人抵抗力弱,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抗生素治疗,疗效不稳定,且容易造成菌株紊乱。而中医倡导辨证论治,自《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来,历经历代医家发皇古义,勤求博采,在治疗慢性泄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而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确切。

慢性泄泻常与饮食、情志、禀赋、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胜,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为关键,且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如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合污而下,则发泄泻。病理因素与湿邪最为密切,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如《内经》云“湿胜则濡泻”,《难经》谓“湿多成五泄”。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临床上可分为脾虚湿盛,脾肾两虚,寒热错杂,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等证型,治疗上多采用健脾利湿法,温补脾肾法,苦寒清热法,疏肝理脾法,辛开苦降法,收敛固涩法,活血化瘀法等治法。

泄泻为我科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我科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提出泄泻的治疗,无论寒热,大多系脾的运化功能障碍,致使脾胃气机升降出人失常,清浊失泌,治疗上当以重建脾胃生理功能为目的,另外,老年人体质衰弱、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温煦无力,致脾运失健,泄泻不止,肾阳不足也是常见的病机,通过清补兼施、通涩相配、寒温并用、肝脾同调以达到脾胃生理功能重建,泄泻止,运化行的目的。

除中药治疗外,针对脾肾阳虚的老年泄泻患者,我科还开展了艾灸或中药穴位贴敷关元、涌泉等穴位治疗。《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菏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关元俞属诸阳之首的足太阳膀胧经,以艾灸之,有补益脾肾、升阳举陷、温阳止泻之功。涌泉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井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而井穴为十二经脉之根,阴阳气血相交之所。涌泉穴为人体的最下部,以艾灸之,热力与肾火同气相求,以固命门之火,更能引火归元。

下一步,我科还将对慢性泄泻患者进行辩证食疗指导,如脾虚泄泻证选用茯苓薏仁粥,脾肾阳虚证选用附子茯苓粥,风寒型患者选用干姜粥等。

总之,泄泻之证,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相互转化者,所以治法亦随证灵活。

久泄脾肾俱虚,而当实脾补肾以为其本,或标本兼顾,则治法善矣。同时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面赤渴者,暖剂宜禁;泻久作渴者,凉剂忌投;暑泻非阴,久泻非阳;渴者当致不渴方愈,不渴者当致微渴才痊。此皆前贤之言,当谨记。

典型病例:

吴某某,女,73岁,既往胃全切术后10余年,冠心病病史10余年,常年腹泻,近1月腹泻加重,日下利数行,完谷不化,甚则泻下清稀如水样,偶有腹胀痛,纳差,口不渴,喜热饮,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以右尺尤甚,辩证为脾肾阳虚型泄泻。《伤寒论》有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故方予附子理中汤加减,服一剂,泄即止,再付一剂,大便成型,依此法调理一周,诸证皆好转,按原方略加减,续予7剂,至今未再复诊。

作者:医院老年病科陈璐

陈璐主治中医师,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老年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辽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师从于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天文教授。

临床治疗专长: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尤擅长老年脑病如失眠,抑郁,中风等的中医治疗工作。

赞赏

长按







































黄金周让您告别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yf/7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