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

Thespleenandstomach

严格说,脾胃病是中医术语,相当于西医说的消化系统病。这种病包括的种类多,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古人云,十人九胃病。可以说,从儿童到老年,没听说过谁没得过的,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1脾胃病的概念:

这类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3种,不包括药物性胃炎)、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急慢性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癌症、胃食管返流症、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痢疾)等等。

2脾胃病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上面说了,常见的有上述几类。但具体到表现的症状,大致有以下几点(通过问诊):

◆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俗说心口痛。疼痛的程度、性质:剧痛、隐痛、刺痛、绞痛、持续痛、间断痛等。

◆恶心呕吐。也常见,特别是恶心。

◆腹胀。心口或腹部感觉撑胀、难受,有的描述自拍彭彭响,轻点的说闷,吃了东西搁着不下。这症状也常见,特别是中老年,胃肠功能减退最易出现(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

◆烧心、吐酸水。也常见,总感觉心口热、灼热,有的伴有反酸、吐酸水。

◆食欲改变。不知味,不想吃。

◆口味变化。口淡无味,或口苦(胆汁返流性胃炎、胃食管返流症),或口酸。

◆打嗝嗳气。多跟情绪有关,或者因吵架、压力过大等导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状。

◆大便异常。稀软便,大便干结(最干如羊屎),次数多,次数少,脓血便,便秘(很多误解),水样便等等。

其他还有胸闷、后背痛(后心痛)、吞咽不适、面色改变、舌质舌苔变化(舌苔厚、色黄、舌边有齿痕)等。

长期的慢性病人难免出现全身性症状,比如体倦乏力、头昏沉、睡眠差(胃不和则卧不安)等。

这些症状表现有一般性,有的有特异性。比如烧心、口苦、后背痛、反酸多是返流性胃炎;胃痛有规律性、吐酸、多两餐之间发生或伴有黑便(柏油样),这多是溃疡病。了解点症状表现,可以自测脾胃病。我曾经写过这类科普文章,在家庭医生报包括我们辉县市报都刊登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然,脾胃病最准确的诊断还是依靠仪器设备的检查,比如胃镜、造影等。

3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以及治疗上的优势

当今人们普遍认可用中医药来解决脾胃病的问题,对此我想说下面几个意思:

●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脏六腑中很重要。人在出生之前的禀赋归父母,靠肾,说“肾为先天之本”,而人出生后的调养与健康则主要靠脾胃,所以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还说,“四季脾旺不受邪”(伤寒论,讲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黄帝内经,讲解)。这样,历来重视脾胃,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治疗一直研究和探索,并且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脾胃论》为代表),在治疗上疗效独特,确实能解决许多疑难复杂问题。

●中医疗法比西医更具优势。大家知道,中西医是两套理论两套疗法。西医针对的是病,先通过各项检查确定诊断,而后对症处理。就消化系疾病而言,常用的药不外乎几类,比如吐酸水(溃疡病),最早用碱性药碳酸氢钠(苏打片),后来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西咪替丁)之类,在后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类;腹胀用消胀类、增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消胀片等;恶心呕吐用止吐类如灭吐灵(胃复安)、维生素B6等;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小儿)如乳酶生、食母生等;有时西医考虑胃黏膜受伤(溃疡、胃炎)还用些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维酶素、胶体次枸橼酸铋片(得乐、丽珠得乐)等。优点:针对性强,起效快,服用简便。但缺陷不少:诊断不明确无法下药(确实有些病就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如肠易激综合征),或者干脆调节神经(认为胃肠功能紊乱);疗效不稳定,特别对长期犯病或慢性病,许多病人用药用着用着就没效果了;西药对胃的副作用大,不良刺激有时还加重病情,有种胃炎就是吃西药本身引起的——药物性胃炎;治标不治本,着眼局部对症处理,轻视全身状况(如情绪)等,而中医就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概括讲,中医优势: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他脏或由他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春季肝气旺,故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夏季湿气盛,易感湿伤脾,宜健脾利湿;秋冬季节燥气盛行,宜养阴润燥。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中医治法细腻,全身调理。不管诊断是什么消化系统病,就针对出现的主要症状,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判断(是寒、热、虚、实、气),辨证用药。举个例子,功能性消化不良(FD、消化不良),主要症状: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个月或在过去的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临床很常见,就是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因此西药无法拿出公认而确切的治法,主要对症处理,用些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制酸、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用疗效差且副作用多。而中医认为,此病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伤胃,或劳倦伤脾所致,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但还涉及肝脾两脏,所以治疗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为主。可选用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沙参麦冬汤、丹参饮、化肝煎等方药治疗。通过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缓解症状明显,疗效满意,能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比西药经济、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经过多年验证的结论)。

又如,功能性便秘,没有器质性病变,就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人群中约有50%以上的人曾受到便秘的困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副作用较多并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中医药治疗本病则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应用广泛。认为本病是因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气血不足等所致。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胃、肝、肾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治疗上,中医多通过调理各脏腑气血阴阳来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近10余年有关科研统计证明,中医药治疗比西药治疗疗效高出22个百分点(73.99%:51.33%)。目前上市的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如以清热通便为主的复方芦荟胶囊、新清宁片等,以润肠通便为主的的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麻仁软胶囊等,以理气通腑为主的四磨汤口服液、六味安消胶囊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4中医治疗脾胃病具体原则

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基础,通常说脾胃病中医治疗有10法,简单说一下。

◆升运脾阳法:主要针对——脾虚,脾阳受损、运化失职、阳气不升(胃下垂、久泻、溃疡病):脘痞不饥,无食欲、无烦躁、无口渴,或食入不化,口淡无味,形寒怯冷浮肿,便溏,甚者心口有聚气等。常用方: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等,药: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陈皮、砂仁、厚朴、枳实等。

◆润养胃阴法:主要针对——胃燥阴虚(慢性胃炎、便秘):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少气懒言,烦渴不寐,皮肤干燥,大便干活不通爽,咽干,口渴口苦等(舌脉略)。常用方:一贯煎、养胃汤、益胃汤,药:生地、麦冬、天冬、玉竹、石斛、沙参、白芍、乌梅、太子参等。

◆温补脾肾法:主要针对老年人或平素体虚者(泄泻、便秘)——面无光泽,鼻冷肢凉,肌肤麻木,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五更泻),食欲差,嗳腐呕吐等。常用方药: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附子、巴戟天、益智仁、葫芦巴、菟丝子、吴茱萸等。

◆温化痰湿法:主要针对体内有痰涎内聚,阻碍脾胃(慢性胃炎)——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或食下痞胀,胃脘胀痛,甚者噎嗝反胃,常吐清水诞沫,二便如常或便溏溺少,肢体或有浮肿等,常用方:瓜蒌薤白桂枝汤、大半夏汤等,药:半夏、茯苓、生姜、干姜、薤白、瓜蒌、莱菔子、人参、厚朴、陈皮、草果、桂枝等。

◆疏肝和胃法:主要针对情志不遂,肝气乘脾犯胃(肠易激综合征)——胃脘痛,呕吐泛酸、腹鸣,不思谷食,心中疼热或寒热往来,胁肋胀痛、气撑至咽,因情绪波动加重等,或腹痛得泻而止。常用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药: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青皮、半夏、白术等,有热加栀子、丹皮,脾胃虚加人参、砂仁。

◆消食导滞法:主要针对伤食或脾虚饮食不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大便溏泄(完谷不化而臭),有伤食史,舌苔厚。常用方:保和丸、山楂丸、枳实导滞丸等,药:焦三仙、茯苓、陈皮、莱菔子、半夏、枳实等。

◆清利湿热法:主要针对湿热内蕴(嗜烟酒)或盛夏天气(腹泻、胃炎、溃疡)——胃脘微痛,胸脘痞闷,嗳逆,呕吐粘腻或酸水或黄绿水液,食入脘痛,噎嗝反胃,舌苔黄腻等。常用方:半夏泻心汤。药:半夏、黄连、黄芩、人参、杏仁、滑石、连翘、苏梗等。泄泻用葛根芩连汤,便秘用承气类。

◆活血化瘀法:主要针对病史长,瘀阻中焦(胃炎)——胃脘疼痛(刺痛、得食痛减,入暮痛,喜按或拒按),女性月经有瘀阻表现(不至、色暗、有块)等。舌黯脉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子等,药: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元胡、大黄等,虚者加白芍、甘草等。

◆理气通下法:主要针对气机阻滞,大便不利(便秘、消化不良)——下腹疼痛胀满,大便秘结(干硬、多日一解),恶心,食少等。常用方:六磨汤或五磨饮子。药:乌药、沉香、枳实、木香、槟榔、大黄、全瓜蒌、麻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油当归等。便硬加芒硝。

◆健脾祛湿法:主要针对体虚脾弱或寒邪伤脾(结肠炎)——大便稀薄如水,饮食稍凉则发作,面色萎黄或淡白,腹疼胀满,喜暖喜按等。常用方: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等,药:人参、茯苓、薏苡仁、白术、砂仁、山药、炙甘草、白扁豆、陈皮、莲子等。

此外,还有寒热并用法、补虚通下法等。

当然,中药也有特异药,比如,制酸药(乌贼骨、瓦楞子、泽贝母、左金丸),消食药(焦三仙、鸡内金、谷芽),消胀药(枳实、厚朴、莱菔子、大腹皮),导泻药(大黄、番泻叶、牵牛子),涩肠药(乌梅、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石榴皮),止痛药(元胡、芍药甘草汤、木香、川楝子),止呕药(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等等,对症选用。

5脾胃病的养护

脾胃病人日常养护很重要,主要养护原则,一句话,管住自己的嘴。特别是日常饮食要注意:饮食有规律,定时进食(一日三餐有固定的时间),定量进食(每次进食大致定量,不暴饮暴食),进食的“多与少”(多吃易消化的、松软食物;少吃辛辣的、刺激的、坚硬的、不易消化的、过热、过凉、过甜、过咸的食物),减少不良刺激。俗言:胃病靠养,吃药为辅。

大家可能想知道更具体些。具体的养脾胃食物:粮食类如大米、玉米、小米、高粱、糯米、小麦、大麦、黄豆、蚕豆、薏苡仁、莲子、荞麦等;肉类如猪肉、猪肚、牛肉、牛肚、鸡肉、鸭肉、兔肉;蛋类如鹌鹑蛋、鹅蛋、鸡蛋等;水产品类如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等;蔬菜类如西红柿、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韭菜、山药、大头菜、芫荽、莲藕、南瓜、香菇、芋头、扁豆、蘑菇、木耳等;水果类如苹果、香蕉、荔枝、橙子、山楂、木瓜、桃子、甘蔗、石榴、大枣等。

当然,这不绝对。脾胃不好具体吃什么食物,一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和体质,二要适度,过则为害。比如辣椒的益与害。

最后一点,养护脾胃要持之以恒。

抗衰老

减肥

上火

肥胖

头痛

补气血

月经不调

小儿腹泻

肾虚

宫寒

乳腺增生

抗癌

阳痿

早泄

前列腺

口臭

美白

丰胸

脱发

白发

祛斑

糖尿病

祛痘

坐月子

皮炎

风湿

冠心病

经络

高血压

高血脂

痛经

痔疮

便秘

失眠

脾胃

解酒

感冒

养肝

手脚冰凉

鼻炎

颈椎病

补肾

口腔溃疡

打呼噜

牙痛

咽炎

腰间盘突出

咳嗽

护眼

,复制这条信息¥p0iZtCE¥后打开手机淘宝,领取优惠券。

优惠

淘宝店:滇缘本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可以治愈
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zl/8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