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内科
刘德荣教授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论病因多遵《内经》“湿胜则濡泻”之说,其病变脏腑一般认为与脾肾关系密切,历代医家对此已有较多的论述。然而在分析脾虚湿盛和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致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时,不可忽视肝对脾肾两脏的影响。在脏腑相关方面,腺的运化,不但有赖于肝的疏泄,而且肝有助脾升发清阳之功,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述:“盖肝之系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熟腐,故曰肝与脾相助为理之脏也。”其次肝与肾也存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肝主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方书所以有肝行肾气之说”(《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见肝气能影响肾中命火和肾主二便功能的发挥。由于脾肾是泄泻的两个重要病变之脏,而肝脾和肝肾之间的关系又甚为密切,因此在治疗慢性泄泻时,应注意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法,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分述如下:
健脾益气配以调肝法
慢性泄泻之人,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清阳之气不升,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甚则完谷不化。临床常见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纳差,大便时溏时泻。又因中气衰惫,运化无力,传化失常,而致郁滞中生,脾虚气滞;或湿浊内停,损伤脾气,脾虚湿阻,胃肠气机阻滞,导致大便溏结不调,所以脾虚泄泻病患,也时兼有脘腹痞满、胀闷、嗳气之症。临床治疗脾虚气滞之泄泻时,常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配以调肝理气法,以调畅中焦气机,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且调肝有助于脾气升发和中焦气机升降。常用参苓白术散加枳壳、香附、佛手治疗。
病例
庄某,男,43岁
现病史:因赴闽北电站工地工作数月,水土不服,大便经常溏泻,每因饮食不慎而发作,至今已半年余。现每日排便2~3次,稀溏不实。食少乏力,时感脘腹胀闷,嗳气,肠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脾虚湿盛兼气滞之泄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兼调肝理气法。
方药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2g,薏苡仁15g,怀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4g(后入),枳壳6g,香附6g,佛手10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粪质稍稠,每日1~2次,腹胀肠鸣亦减轻。原方加芡实12g,山楂12g。
又复诊2次,续服前方8剂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食量已增加。随访未再复发。
刘德荣
国医堂名老中医
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俞慎初教授学术继承人。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福建省分会副主委。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6年。科研成果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和四时感冒,尤其擅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咽喉炎,以及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急慢性肠炎、小儿厌食和肝胆疾患,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头痛、失眠、内分泌失调和肿瘤病术后调治等具有丰富经验。
名
医
荟
萃
国医堂坐诊时间:
周一上午(08:00—12:00)
周四上午(08: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