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是水产中重要的产业。对虾养殖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诸多病害如WSSV、EPH、EMS和WFS的洗礼,仍坚持创新和发展。在诸多业界专家学者和广大养殖者的专研和努力下,如今养殖模式多样,养殖密度和产量逐年攀高。
随之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户为了缓解养殖池的内源污染压力,严格控制投喂量,导致池塘弱势群体的数量增多,瘦身和生长缓慢的弱虾普遍存在。
一旦池塘水质、气候突变,池塘中的弱势群体就很有可能出现肠炎、黑鳃等症状,甚至出现死亡。严重的可能爆发严重的疾病,如WSSV、EMS和SHIV等,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在对虾养殖中,应重视弱势群体的管理。
发病后弱势群体
1引起弱势群体的原因
对虾养殖过程中出现弱势群体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不影响成功养殖。然而,弱势群体较多可能导致养殖病害增多,群体生长缓慢,规格不均匀等。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较多,如种苗原因、水环境原因、饲养管理原因和疾病原因。
1.1 种苗原因
对虾的生长跟种质有很大关系,不同品系的虾苗生长速度和均匀度都有很大的差别。
育苗技术同样影响到虾苗的品质,如育苗期间滥用抗生素等药品的虾苗,放苗后弱苗多,容易发病。
虾苗的健康状态也影响成虾养殖中弱势群体的发生。如虾苗感染肝肠孢子虫(EPH)、偷死野田村病毒(IMNV)或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会导致虾苗生长慢,体质弱,小虾、弱虾较多。
因此,虾苗的种质、育苗技术和健康状况,是养殖对虾过程中出现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
1.2 前期水质不稳定
养殖前期,池塘生态在衍化过程中,水体的菌相和藻相不易稳定,常有水色转清等情况。一旦水色变化,死亡的藻类沉积到池底,引起土皮或青苔滋生;死藻粘附到池边,引起池边黏滑或滋生青苔、真菌。
在池塘出现土皮、青苔和死藻絮团,而投饵率较低时,池塘中部分幼虾长期以土皮、青苔和有机碎屑为食,导致生长慢、体质弱,沦为弱势群体。
1.3 过分控料
在养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虾发病率较高的今天,不少养殖者在诸多技术员、业务员的引导下,为了减轻池塘的内源污染,严格控制投喂量。对于水环境的维护,降低发病率和促进发病群体恢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些养殖者,为了防病刻意控料,过分控料,导致池塘中总有一些虾抢不到饲料,只能吃食有机碎屑和藻类。长期如此,这部分虾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缓慢,体质弱,瘦身。
1.4 发病处理不完善
对虾发生疾病如有害藻类中毒、弧菌感染、白便等,由于未及时发现,介入治疗较晚,导致部分发病对虾消化系统出现器质性损伤;或者由于治疗疗程不足,部分虾长时间处于轻度发病状态。
消化系统损伤或慢性发病的群体,体质弱,吃不到药饵,得不到有效治疗,沦为弱势群体,并持续有损耗。
2弱势群体的观察
2.1 观察弱势群体方法
养殖过程中,观察对虾健康状态多是在投料后2-3小时,对虾刚吃完料后。这个时间观察到的对虾群体多是健康的群体,如此时发现有异常个体,说明对虾群体中已有相当比例的对虾健康异常。
中间料台的弱势群体
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监控对虾的健康状态,评估群体的状态。
(1)在投料前观察料台的对虾,此时的料台上多是偏小、偏弱的个体,弱势群体较多,如此时发现有异常的个体,就应及时处理。
(2)在排污口附近和增氧机底下设置料台。排污口料台主要观察弱势群体,看到的虾较多时,说明对虾整体体质较弱。增压机底下料台也是观察弱势群体的窗口,当看到的虾较多时,说明池底低氧或亚缺氧。发现有异常的个体,就应及时处理。
(3)晚上观察对虾,出现在池角和边坡上的虾较多时,说明池底较差或弱势群体较多。
2.2 弱势群体的特征
养殖对虾的弱势群体一般变现为:(1)个体小,肠胃饱满,头胸甲较硬,体色深,生长缓慢;(2)个体小,肠道细小,有有些断肠、拉稀症状,鳃区膨胀;(3)虾体柔软,甲壳薄,肠道细小或水肿,称为“瘦身”虾。
3弱势群体潜在的风险
3.1 影响效益
出现较多瘦身虾,如种苗原因或过分控料引起的,一般不会出现爆发疾病和损耗,但是会出现规格不整齐,小虾多,体瘦等情况,严重影响产量。体型瘦小拉低了整体虾的取样规格,影响销售价格。由于弱势群体生长慢,养殖周期长,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养殖生产效益。
3.2 爆发疾病
由于管理不善,如前期水质不稳定,过分控料和虾苗原因导致的弱势群体,免疫力低下。在疾病流行季节或在气候、水环境突变时,首先发病,然后经口传播给其他健康对虾,导致群体发病,严重的引起大量死亡或排塘。
3.3 持续损耗
由于感染偷死野田村病毒(IMNV)或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或发病处理不完善导致的弱势群体,长期带病,长期损耗(偷死),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产量,最终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4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是个养殖系统工程,涉及种苗和饲养管理各个环节,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4.1 选择优质的种苗
在养殖前期,严把种苗关。在选择种苗前,首先根据养殖池塘硬件条件和自身养殖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养殖模式和种苗的品系;其次,充分了解种苗的种源品系和该苗场育苗的技术手法,通过外观和抗应激实验确定虾苗的健康状况;再次,对预选的虾苗进行取样,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避免种苗带病。
4.2 稳定水质,减少死藻、底黏
养殖前期,根据养殖模式,选择合适的肥水培菌方式。瘦水养殖模式,可以使用染色和施用芽孢杆菌的方法,保持水色,防止土皮和青苔滋生。常规模式建议“以菌培藻”的方式进行培水。
在消毒、解毒后,用复合菌加红糖浸泡4小时,然后加腐殖酸钠混合泼洒,每3-5天泼洒1次。一般前期可以培养以硅藻、绿藻为主的水色,而且水色比较稳定。
出现水色变淡、死藻时,及时用四羟甲基硫酸磷颗粒干撒,同时用有机酸解毒,第二天用腐殖酸、芽孢杆菌和氨基酸活化4小时后泼洒,恢复水色,预防池底、池边黏滑和滋生土皮、青苔。
4.3 前期投喂充足
养殖过程中,遵循“前期充足,中期精准,后期宁缺毋滥”的原则。养殖前期,虾苗活动能力差,找料的时间长。在不污染池塘底质的前提下,需要充足投料,保证饲料在池塘中保持一定的密度,让虾苗能吃到饲料。这样,虾苗就不会吃食土皮、青苔和有机碎屑,造成营养不良,生长慢,沦为弱势群体。
考虑到前期过量投喂会污染池底,可以投喂发酵料或拌微生物菌剂投喂。这样,一方面可以调理和保护幼虾的肠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没有被吃食的饲料污染池底。
4.4 增强体质,补充营养
饲养过程中,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或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群体体质和免疫力,减少弱势群体的发生。在饲料型号转变时,坚持投喂3-5天混合料,同时在小号料中添加氨基酸、维生素、多糖和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能有效减少小虾、弱虾比例,促进整体规格整齐,增强整体对虾体质,减少弱势群体。
4.5 适当投喂边料
对于高密度养殖模式中,已经出现较多小虾、弱虾时,由于小虾、弱虾抢不到饲料,长期吃食残饵、有机碎屑和池边粘附絮团,营养不良,出现“公孙虾”、“瘦身虾”或偷死。
为了“照顾”池塘的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恢复体质,正常生长,减小规格差距,可以在每餐投料后,在池塘四周用小一号的饲料投喂到池边,让这些弱虾都可以吃到饲料。如果弱势群体出现肠炎,可在饲料中添加治疗药物。也可在小料中添加促进蜕壳的营养物质,促进生长。
4.6 适当放鱼
一些中低密度养殖模式,可以在幼虾生长到3-5cm后,放养少量鱼类,一方面可以吃掉池塘的病、残、弱虾,维持池塘对虾群体健康,缓解疾病传播。一方面由于鱼类的存在,促使对虾活动起来,利于对虾群体健康,同时利于水体的运动,消除分层,稳定水质。
一般淡水池塘,放养草鱼、单性罗非鱼、胡子鲶和河豚等;海水养殖可以放养鲻鱼、篮子鱼、石斑鱼等。实践证明,对虾养殖池塘放养少量鱼类,有利于防治疾病,提高养殖成功率。池塘放养少量鱼类,有效减少池塘的弱势群体,促进对虾群体整体健康。
对虾养殖中,弱势群体的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好池塘的弱势群体,直接提升池塘对虾整体健康程度,对其健康生长、疾病预防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对虾养殖中弱势群体管理的分析和总结,抛砖引玉,供广大养殖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