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2.html
摘要: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以猪回肠、盲肠、结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在后备和成年猪群主要表现为急性猝死和血痢,在6~20周龄的育肥猪主要表现为腹泻、生长整齐度变差等。当前,我国养猪业正处于受非洲猪瘟影响以及饲料“禁抗”双重压力下的关键时期,为防止在此期间猪回肠炎对猪场造成更大损失,猪场管理者应加强对回肠炎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回肠炎;胞内劳森氏菌;肠道传染病;腹泻
1猪回肠炎的传播方式及临床表现
猪回肠炎主要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胞内劳森氏菌主要通过患病猪粪便排菌,患病猪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并经口感染。胞内劳森氏菌在猪粪便中可存活2周,并且在猪场内、外传播媒介十分广泛,为该病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大量研究表明,猪回肠炎现已呈现出全球性分布。在我国的猪场中,猪回肠炎也十分常见。黄忠等对份样品血清通过ELISA试剂盒的方法检测,发现取样的22个猪场中猪回肠炎的发病阳性率高达%,其中18~24周龄猪阳性率最高可达到90%。
1.1后备猪和成年猪患猪回肠炎的临床表现
猪回肠炎在4~12月龄的后备母猪及成年猪身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型感染,其他阶段猪只也可能因混群或其他因素而呈现出急性表现。患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出黑色柏油状粪便(图1),并且其会逐渐变稀(图2)。部分患病猪在没有出现粪便异常前猝死。病猪多出现贫血、苍白等情况,此病病死率可达50%左右。妊娠母猪还可能在出现症状6d内流产,存活下来的母猪也有可能丧失繁殖能力。如今,我国养猪行业处于复产或扩产的关键时期,而众所周知,复产和扩产都需大量引入后备猪,而后备猪大多是回肠炎易感猪,在经历运输、混群、性能测定后应激较大,急性回肠炎很容易趁机感染,丛而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
1.2育肥猪患猪回肠炎的临床表现
猪回肠炎在6~20周龄保育及育肥猪身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型感染或亚临床型感染。患病猪首先表现为对食物好奇,但采食量很小或不食,继而排出正常颜色或灰色至绿色的疏松、稀薄至水泥汁样粪便(图3)。更多患病猪在亚临床阶段只有贫血、生长不良和体型大小不匀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图4)。猪回肠炎发病后期,患病猪粪便中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增多。
2猪回肠炎的检测与诊断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急性型猪回肠炎应与猪痢疾、胃溃疡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慢性型猪回肠炎需要和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痢疾、猪结肠螺旋体、副伤寒、鞭虫等疾病病原菌进行区分鉴定。临床诊断只能提供诊断方向,并不能作为最终诊断结果,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猪粪定量多重PCR(图5)。胞内劳森菌等的PCR诊断引物序列如下(表1)。
3猪回肠炎的综合防控
3.1猪回肠炎与非洲猪瘟的比较
胞内劳森菌和非洲猪瘟病毒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能力较差;胞内劳森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通过口腔摄入(采食及饮水)也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复方过硫酸氢钾复合粉、戊二醛能够有效杀灭非洲猪瘟病毒,同时也能有效杀灭胞内劳森菌。两者在传播方式、感染途径及消毒药的选择上相似,说明针对非洲猪瘟设计的生物安全措施对胞内劳森菌也有很好的防控效果,特别是需要重视猪场内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能明显降低回肠炎的发病率。
3.2猪场生物安全对猪回肠炎的防控意义重大
3.2.1减少胞内劳森菌的跨栏舍传播
胞内劳森菌主要通过粪便排菌,所以粪便带菌的可能性和带菌量很大,将猪场内栏舍完全隔开,可有效降低病原跨栏舍传播概率;同时媒介传播也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接触到猪粪的工具、人员和其他动物,均可起到间接传播作用,减少这些传播媒介的跨栏和串岗,能够有效降低回肠炎的发病率。胞内劳森菌常见的间接传播媒介有:胶鞋、铁锹、老鼠等。
3.2.2猪场要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猪舍清栏后执行彻底的冲洗、消毒、干燥并尽量延长空栏时间,可有效降低上批猪排出的病原对下一批猪的影响。在做猪流设计时,应严格实行全进全出与单向流动制度,禁止将日龄差异较大的猪群混养。自繁后备猪也需在隔离舍执行相应的病原适应与清除程序,才能与繁殖群混养。二点或三点式饲养,比一条龙式的生产,更有利于对猪回肠炎的防控。
3.2.3优化硬件设施条件,加强人员管理
猪场要为猪只选用合适的料槽,并且使用漏缝地板,以此减少猪只接触到猪粪的机会。饲养员应尽量少进入猪栏,以此减少由人员造成的胞内劳森菌跨栏传播。人员和工具进出猪舍应严格洗消,同时要减少人员、工具串岗,避免病原菌在猪舍间的传播。
3.2.4加强场内其他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应加强对猪舍过道、走廊、储物间、出猪台等地点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建立猪场外围生物安全屏障,使猪场与周边猪场保持隔离;防止场内污水漫流;在引进猪源时,应注意对种源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在严格的隔离观察、药物防控后,方可入群。
3.3猪回肠炎的药物防控
药物控制是应对猪回肠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需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抗菌活性好的抗菌药物,按疗程给药。
3.3.1确定合适的给药时机
不同猪场以及同一猪场不同批次猪只之间,发生猪回肠炎的时间各不相同,如果用药时间较晚,无法终止感染猪的临床症状,会给猪场带来损失;如果用药时间太早,猪群可能没有机会产生主动免疫,而维持在其原有易感状态,停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型猪回肠炎。因此,在用药前对回肠炎的发病情况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有检测能力的猪场,可以采集不同周龄的猪粪,进行定量PCR检测;没有检测条件的猪场,母猪群可每2~3个月用药一次,育肥舍在猪群疑似猪回肠炎腹泻达到6%左右时用药,引入后备猪时,可在后备猪进入隔离舍后和混群前各进行一次药物防控。
3.3.2药物的选择与合理使用
按每千克体重相同剂量给药时,截短侧耳素类是最为有效的控制胞内劳森菌的药物(见表2)。
临床上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往往把作用于细菌50S亚基的枝原净与作用于细菌30S亚基的四环素类药物联用,以达到协同增效和增加抗菌谱的目的(见表3)。
3.2.3急性型猪回肠炎的治疗
对急性型猪回肠炎的治疗需要采取有力的治疗方法。治疗对象既包括有临床症状的发病猪,也包括直接或间接接触过发病猪的猪只(可能是整个猪群)。可通过饮枝原净水溶液或预混料口服,对感染猪和接触猪进行连续14d的治疗。枝原净在饲料中的用量应在治疗前期达到g/t(按泰妙菌素计),以快速减少新增病例。当没有新增病例后,需要降低给药量,但总计用药时间应不少于14d。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年第9期“主题策划”栏目:P49-51(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