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南昌和基层医生分享和解读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治指南。印象里,这是今年的第一次线下面对面交流。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和大家分享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分型证治。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七种中医证型
1、大肠湿热证: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2、热毒炽盛证: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腹痛明显,发热,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便下黏液脓血,白多赤少,或为白冻,或便溏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部隐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差,神疲懒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4、寒热错杂证:大便稀薄,夹有赤白黏冻,反复发作,肛门灼热,腹痛绵绵,畏寒怕冷,口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5、肝郁脾虚证:大便稀溏,夹有黏液血便,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排便不爽,腹胀,肠鸣,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6、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夹有白冻,或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形寒肢冷,腰酸膝软。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
7、阴血亏虚证:大便干结,夹有黏液脓血,排便不畅,腹中隐隐灼痛,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虚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或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因为疾病本质是脾虚,所以把脾虚的证型标红了。
分型证治
1、大肠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推荐汤剂:芍药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②药物组成:黄连5g、黄芩10g、木香6g,炒当归10g、炒白芍15g、肉桂(后下)3g、甘草3g。
③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地榆、白头翁;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石菖蒲;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虎地肠溶胶囊:药物组成:朱砂七、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孕妇慎用。
香连丸: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推荐汤剂:白头翁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②药物组成:白头翁15g、黄连5g、黄柏10g、秦皮12g。
③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者,加紫草、茜草、生地榆、槐花、生地黄、牡丹皮;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葛根、黄芩。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葛根芩连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用法用量:口服,丸剂,一次3g,一日3次;片剂,一次3~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3~4粒,一日3次;颗粒,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支,一日2次。
3、脾虚湿蕴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推荐汤剂:参苓白术散(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②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桔梗6g、莲子肉15g、白扁豆15g、砂仁(后下)3g、山药20g、薏苡仁20g。
③加减: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白芷;便中夹有脓血者,加黄连、败酱草、地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山楂;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个人用方体会:补中益气汤用得更多。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药物组成:白芍、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当归、党参、防风、干姜、甘草、黄芪、荔枝核、木香、肉桂、砂仁、延胡索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参苓白术散(丸、颗粒),用法用量:口服,散剂,一次6~9g,一日2~3次;丸剂,一次6g,一日3次;颗粒剂,一次1袋,一日3次。
4、寒热错杂证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推荐汤剂:乌梅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乌梅10g、黄连5g、黄柏10g、桂枝6g、干姜6g、党参15g、炒当归10g、制附子(先煎)6g。
加减:大便伴脓血者,加秦皮、生地榆、仙鹤草;腹痛甚者,加白芍、徐长卿、延胡索。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乌梅丸,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5、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推荐汤剂: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陈皮10g、白术12g、白芍15g、防风10g、炒柴胡10g、炒枳实10g、炙甘草6g。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木瓜;排便不畅、里急后重者,加薤白、木香;大便稀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固肠止泻丸(胶囊)(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药物组成: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浓缩丸一次4g,水丸一次5g,一日3次;胶囊,一次6粒,一日3次。
6、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推荐汤剂: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10g、党参15g、干姜6g、炒白术12g、炙甘草6g、补骨脂10g、肉豆蔻6g、吴茱萸3g、五味子6g。
加减:畏寒怕冷者,加益智仁、肉桂;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石榴皮、诃子。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固本益肠片(胶囊)(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片剂,一次小片(0.32g/片)8片,大片(0.60g/片或0.62g/片)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
四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药物组成: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7、阴血亏虚证
治法:滋阴清肠,益气养血。
推荐汤剂:驻车丸合四物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药物组成:黄连5g、阿胶9g、干姜3g、炒当归10g、熟地黄15g、白芍15g。
③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火麻仁、瓜蒌仁;脓血便者,加白头翁、地榆、地锦草。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mL。
中成药:驻车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药物组成:黄连、炮姜、当归、阿胶。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9g,一日3次。
增液口服液(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药物组成:玄参、山麦冬、生地黄。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每次20mL。
外治法
中药灌肠
锡类散(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药物组成: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牛黄。用法用量:灌肠用,一次1g,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保留灌肠,一日1次。
康复新液(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医保目录(年版)》。
②药物组成: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
③功能主治: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④用法用量:灌肠用,一日1次,一次mL,保留灌肠。
康复新液可口服,可灌肠,可外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度可能发生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的溃疡,均可用到康复新液。
以学术交流为名,见了南昌大学附一院的师弟,医院的小师妹。甚是开心!
参考文献:
1.沈洪、唐志鹏、唐旭东等,消化系统常见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9,Vol.34,No.9,-.
11月仍为每周一上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