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秋冻需谨慎运动补阳又健身

常道谚语:“春捂秋冻”。秋冻就是告诉大家,不要秋天天气一冷就穿太多,适当的冻一点有助于身体适应冷空气,提高防寒能力。随着秋凉时节的到来,不少热爱养生保健的糖友也加入到“秋冻”保健的队伍中来。在相对高温突然转入变冷的秋冬时节,刻意“秋冻”的方法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在此提醒广大糖友们,不应过于迷信“秋冻”养生,在因天气骤变、疾病的不同状态“秋冻”对于糖友来说是应谨慎选择的。

01

糖友秋冻需谨慎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并不适合“秋冻”(在天气转凉刻意不添加衣物来锻炼御寒能力)?中医养生所说的“秋冻”不是真正的“冻”,原意是秋天不要过快地添太多衣物。秋季是“阳消阴长”阶段,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衣服,皮肤未经严寒的锻炼,可能会导致抗寒能力下降。所以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科学增减衣物。对于糖友而言,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当机体受冷空气刺激后,胰岛素拮抗激素水平会升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所以糖友不宜“秋冻”保健养生。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本身局部供血就较差,如果骤然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一对“难兄难弟”,常常合并伴发,冷空气的刺激就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恶性事件。

02

糖友秋冻易伤身

  秋季天气开始变凉,人们需要摄入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内比较旺盛的代谢。但是对于糖友而言,饮食是受一定限制的,这种矛盾会给血糖的稳定控制带来困难,如果再着凉,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变大而加重病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联系密切。季节更迭时期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如果因为“秋冻”诱发心血管疾患得不偿失。因此,糖友在秋季应首先想到科学保暖,而不是“秋冻”。

03

糖友秋动可健身

秋季气温开始下降,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会有所减弱。此时,户外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新陈代谢,动则生阳、动则生气,阳气充足,器官代谢及免疫功能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随之增强。经常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并能减少各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引起死亡的危险。例如,散步、骑车交替运动、健身操、跑步、游泳、太极拳等,都有很好的降糖效果。另外,运动还可以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下降,提高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流和供氧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有,开始运动疗法后,正在接受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运动时应随身携带吸收较快的食品,如饼干、糖果、水果和饮料,以备低血糖时食用。发生低血糖时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食物补充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04

糖友秋季要补水

  秋季气候相当干燥,机体失水量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多补充水分。有些糖尿病患者担心多饮会引起多尿,尽管口渴却不敢喝水,这是错误的。糖尿病多尿是由于血糖高,口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如果限制饮水,很容易造成脱水,很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甚至导致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应限制饮水,应该多喝白开水、果蔬汁、汤和淡茶,还可以喝一些自制的中药茶,这样能够及时补充丢失掉的水分。也可以直接用麦冬泡水喝,达到养阴生津的目的。但不宜饮用可乐等含糖饮料和汽水。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失水后渴感不明显,应注意主动补充水分。

05

“秋冻”好伤5类人

1.心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受寒可引发血压波动和心血管事件发生;2.慢性肺病患者:受寒可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3.糖尿病患者:受寒容易感冒,会发生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4.关节病患者:受寒会出现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状;5.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受寒容易感冒,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

06

身体不能“冻”6部位

1.头部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出门最好戴个帽子;2.颈部颈部血管多,血管受冷,不利于脑部供血,出门围个围脖;3.后背后背保暖养护阳气,可穿个马夹背心;4.腹部特别肚脐(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要保暖;5.腿部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要加一个护膝;6.双脚老话说:“寒从脚生”,入秋不再穿凉鞋,或穿上袜子再穿凉鞋,晚上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缓解疲劳。另外,劳宫穴是手上的取暖开关,搓手或按摩劳宫穴可取暖。

/

/

/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yf/13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