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是生非的猪回肠炎之一

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猪回肠炎是一种感染率高且易传播的肠道疾病,会引起生长育肥猪腹泻、出血性下痢甚至猝死,严重影响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给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回肠炎在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

猪回肠炎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研究进展

猪回肠炎也叫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以回肠、盲肠、结肠黏膜呈腺瘤样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肠道疾病。该病容易传播,低剂量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都会影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指标。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率很高,会引起生长育肥猪腹泻、出血性下痢甚至猝死,严重影响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给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王怀山等,)。美国养猪业每年因回肠炎造成的损失大约为万美元,相当于每头猪每年损失1美元。回肠炎阳性场每头猪的损失在3.5~7美元(MarkHammer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回肠炎在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研究进展。

I.病原学

20世纪30年代,Biestes等在美国衣阿华州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猪回肠炎的病变,随后在全球其他的养猪地区都发现了该病。年,第一次成功在体外培养了该细菌,并利用该细菌纯的培养物在猪身上复制出该病,从而鉴定了导致猪回肠炎的病原。年将该菌正式命名为胞内劳森氏菌。

胞内劳森氏菌是一种弯曲或直的弧状杆菌,长1.25~1.75μm,宽0.25~0.43μm,它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三层外膜的革兰氏阴性菌,没有发现纤毛和孢子。胞内劳森氏菌是脱硫弧菌科中独特的一个分支,因为其有细胞依赖性呼吸作用的特性,失去了硫的还原能力。由于常规方法培养胞内劳森氏菌困难,并且培养速度慢,所以现在仍然常用粗制的病变粘膜匀浆来进行攻毒试验。猪的胞内劳森氏菌只有一个血清型,所以遇到临床的差异都是由于治疗用药的剂量和猪个体差异导致。到目前,没有胞内劳森氏菌感染人的案例报道(ZimmermanJJ,猪病学)。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成功分离培养胞内劳森氏菌的报道(林婷婷,),谢丽华利用有猪回肠炎病变的组织匀浆在小鼠、兔子和猪上面复制了回肠炎的病变(谢丽华,)。

II.流行病学

胞内劳森氏菌在-15℃~15℃的条件下,可以在粪便中存活2周,并且感染胞内劳森氏菌的猪群排泄物中含菌量很高,而感染剂量很低。环境中的胞内劳森氏菌会附着在残留的粪便、靴子、昆虫等媒介上,导致环境中持续存在胞内劳森氏菌,通过口-粪途径感染猪,所以在猪群中,回肠炎可以快速传播,并且难以净化。

根据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胞内劳森氏菌的血清阳转模型不同。单点式猪场,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发生在断奶后数周,因为此时母源抗体逐渐消失,并通过口-粪传播途径在保育猪、育肥猪群和后备猪群中扩大感染,这是经典的感染模式。如果猪群在不同阶段使用了抗生素,会出现保育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间歇性感染,这种是非典型的感染模式。对于可以做到分点饲养管理的猪场,把保育猪和育肥猪群分点饲养,这种模式很少感染种猪群。并且,肉猪的感染时间也推迟到12~20周龄。美国部分猪场断奶后使用抗生素,以保证不会发生早期感染。

胞内劳森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药敏感,对酚类和碘类消毒液有一定的耐药性,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和严格的空栏消毒程序可以降低猪回肠炎的发病率。(ZimmermanJJ,猪病学)

III.致病机理

对易感猪接种胞内劳森氏菌或含有细菌的病变粘膜可以复制出回肠炎。口服感染个胞内劳森氏菌,1~3周后达到感染高峰期,3周可以看到病灶。排毒期约持续4周,有的可以持续到10周以上(ZimmermanJJ,猪病学)。谢丽华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攻毒后5天可以在猪的粪便中检测到胞内劳森氏菌,并且,到了攻毒后56天,仍然可以在肠粘膜上检测到胞内劳森氏菌,说明猪回肠炎排毒快,排毒期长(谢丽华,)。

在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从肠道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体内蛋白和氨基酸。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不断分化成熟,并逐渐向绒毛的顶部迁移,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进而维持肠道正常的吸收功能。当猪经口摄入胞内劳森氏菌后,细菌在消化道中向后迁移,最后定植在回肠。因为回肠中极低的氧气浓度恰好适合胞内劳森氏菌进行繁殖。当胞内劳森氏菌黏附到肠绒毛隐窝开口处的未成熟上皮细胞后,会诱导上皮细胞将其吞入到细胞质中。被胞内劳森氏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仍保持正常的有丝分裂能力,但却不能成熟,也就没有了正常的吸收功能。当肠绒毛上老化的上皮细胞被这些感染细胞替代后,小肠绒毛就开始萎缩,最终消失,仅留下增生肥大的隐窝,并丧失了吸收营养的功能。这种增生肥大的隐窝与腺瘤相似,是回肠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而在眼观则表现为小肠肠壁增厚、皱褶增多(王怀山等,)。

在多数情况下,胞内劳森氏菌并不入侵肠道上皮细胞以外的组织(如血液系统)。因为入侵肠上皮细胞一方面有利于胞内劳森氏菌子代通过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进入到肠腔中进行二次感染或粪便排毒;另一方面这种严格的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使得胞内劳森氏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和血液中抗生素的干扰(王怀山等,)。谢丽华的攻毒试验表明,回肠炎主要感染小肠末端及回盲近端处的结肠和盲肠,心、肝、脾、肺、肾、淋巴结、扁桃体、十二指肠、空肠未分离到胞内劳森氏菌,说明胞内劳森氏菌在猪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回肠和回肠的下游肠道,内脏器官、淋巴结和扁桃体可能不是胞内劳森氏菌必须的入侵门户和感染部位(谢丽华,)。

当短时间内大量的胞内劳森氏菌感染无特异性抗体且未使用相应药物保健的易感猪群时,肠道上皮细胞会发生大面积的变性、脱落,血管的通透性也随之增加,导致肠腔出现大量出血性病灶(王怀山等,)。

陈彤研究了猪回肠炎与粘膜免疫相关的细胞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回肠炎的猪有消瘦、食欲不振、体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的表现,感染组一方面表现为猪只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小肠粘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使得猪只易受胞内劳森氏菌的感染;另一方面,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空肠、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抑制小肠对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的消化,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降低,抑制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陈彤,)。

IV.临床症状

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猪回肠炎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与亚临床型。急性型多发于新引进的后备母猪(4~12月龄)以及育肥后期猪(17周龄以上),尤其是经过长途运输或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常因应激而暴发,通常越健康的猪群,急性回肠炎的发生率越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体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急性肠道出血,食欲降低,有时体温稍升高,有时突然死亡。因临床表现与急性猪痢疾、猪鞭虫病、胃溃疡等类似,均可导致出血性下痢,故又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急性回肠炎的死亡率在6%左右,发病率在50%左右。怀孕母猪,可能在出现症状后一周内发生流产(王怀山等,)。

慢性回肠炎常发生于保育后期及生长育肥前期的猪只(6~20周龄),以生长缓慢、被毛粗乱、采食量下降、顽固性下痢,粪便呈半固态、软便,猪群整体均匀度差为特征。剖检可见肠管黏膜肥厚如水管状结构,黏膜褶皱深,呈脑回状。慢性回肠炎死亡率较低(1~5%),且多与继发感染有关(王怀山等,)。

亚临床型回肠炎通常仅表现为猪只生长缓慢,均匀度较差。发生阶段与慢性型相似,在2~20周龄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王怀山等,)。美国临床型回肠炎的发病率达42%、亚临床回肠炎达94%(NathanW.),国内目前没有相关数据报道。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技术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yy/13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