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的中西医诊疗

一、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IBD是北美和欧洲的常见病,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亦呈逐步增高趋势,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IBD已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科的常见病,很多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肠炎"很可能就是IBD。

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推测UC患病率约为11.6/10万,CD约为1.4/10万,IBD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IB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该病是感染、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正逐渐形成新的理念,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

本文就IBD的常规中西医疗法简要概述如下:

二、临床表现及体征

UC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表现和关节、皮肤、眼、口腔及肝胆等多种肠外表现,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癌变。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是UC的三大临床典型表现。

CD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肛周病变,脓血便较少见,可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性表现,和类似UC的肠外表现,并发症主要有肠梗阻、腹腔内脓肿、癌变。

腹痛、腹泻、消瘦是CD的三大临床典型表现,肛周脓肿和肛周瘘管可为少部分CD患者的首诊表现。

三、西医治疗

(一)、药物及手术治疗

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及其制剂:

美沙拉嗪(5-ASA)口服和(或)直肠给药,是目前轻中度UC患者诱导缓解以及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迅速抑制炎症、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IBD患者,尤其适用于重型活动期及爆发型患者,不可用于维持缓解治疗。

3、免疫抑制剂:

临床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环孢素A(CsA)、应用最广泛应。AZA及6-MP为特异的核糖核酸合成抑制药物,用于UC,主要适用于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UC病例及维持缓解用药;应用于CD,主要适用于激素疗效不佳的轻、中度炎症、瘘管性病变以及激素依赖的CD病例。

MTX是一种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新型免疫抑制剂,对AZA或6-MP无反应或无法耐受的UC或CD患者,可选用MTX。

CsA是一种具有强效免疫抑制作用的脂溶性多肽,对于重症UC,环孢素是糖皮质激素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4、生物抑制剂:

目前已研发的治疗IBD的生物学制剂有十余类。国内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适用于CD的生物学制剂,是基因重组的人鼠嵌合抗TNF-α的IgG1单克隆抗体,为促炎细胞因子抑制剂,可诱导炎症细胞溶解,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英夫利昔单抗也可用于重度和顽固性(难治性)UC的治疗。

5、微生态制剂:

目前的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对IBD患者的症状缓解和防止复发有一定疗效,尚存在治疗时机选择、剂量、疗程、安全性等问题。

6、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绝对指征:肠梗阻、瘘管形成、大出血、穿孔、癌变以及高度疑为癌变。

7、其他:

干细胞移植、抗凝治疗、基因治疗、营养素治疗、白细胞去除治疗,脂氧素等。

(二)、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

以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流质饮食,严重者禁食,改为静脉营养治疗。发作期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三)、全身性支持治疗

有贫血、发热、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表现时,予以输血、抗炎、改善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

(四)、粪菌移植(FMT)

FMT即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FMT治疗复发性CDI的高疗效证实了改善肠道菌群可以是人类疾病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疾病采用FMT治疗后,尤以CD疗效为佳,临床治愈率达85.2%,临床改善率达95.1%,与国外相关报道结果类似。

四、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修订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UC分为六种类型,并根据各种类型的主症及次症辨证施治,如脾虚湿蕴证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肝郁脾虚证应用痛泻要方加减。

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为致病之标,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

有专家建议三期论治的治疗原则,即:

发作期予以清热解毒、行气凉血、祛腐生肌;

恢复期予以健脾化湿、调气行血;

稳定期予以健脾补肾、活血养血。

魏玮教授认为UC发病的缓解期本质在于脾肾阳虚,而活动期常常表现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故缓解期治疗以温肾健脾为治疗原则,方选四神丸加减,活动期治疗以清热化湿、理气活血为治疗原则,选方乌梅败酱汤加减。

CD至今尚无统一的中医分型标准,但临床多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成药治疗:

常见的中成药有固本益肠片、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具有疗效稳定、持久的优点。

(三)、中药灌肠:

IBD属中医的“泄泻”、“肠僻”、“痢疾”等范畴,病因多由感受六淫邪毒,内伤饮食七情,损及脾胃,湿热迫于大肠、使肠道气机阻滞,脉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故对本病立法重点应在解毒化瘀、止血止痢。常用药物有地榆、海螵蛸、白芨、公英、地丁、败酱草、丹参、大黄碳、三七、秦皮等。

中药保留灌肠直达病所,是中医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距肛门60cm以内的患者,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同时,40℃左右灌肠液保留灌肠,因温热刺激,可使肠粘膜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药物吸收。在抑菌、消肿、收敛、减轻组织渗血、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四)、中医外治法:

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穴位保健、脐疗、穴位刺络放血、耳穴压豆、电蜡疗、中频中药离子导入、红外线照射、药罐疗法、中药泡洗,配合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

(五)、功能锻炼:

摩腹运动:

每天按照顺时针方向(右下→右上→左上→左下→右下)每天按摩腹部,达到改善肠道运动的作用;

提肛运动:口齿紧闭,舌抵上颚,收腹,慢慢吸气,同时收紧直肠括约肌,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闭肛门,呼气时放松,站位、坐位、卧位时均可进行。这也是预防和促进肛门及直肠功能恢复的较好方法。

小结

IBD病因不明、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治疗十分困难,通常需要长期用药和监测,不但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临床上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关阅读:

长期炎症性肠病,要小心结直肠癌!自拟肠宁灌肠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感谢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yy/8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