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胃肠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甚则粪便含有粘液、脓血及不消化的食物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我们五年来共收治了52例,根据其临床表现,诱发因素,病人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按张伯臾教授临床经验,分六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除3例无效外,其余49例均痊愈或好转,现介绍如下:
一、脾胃虚弱型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致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证见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食欲不振,食后脘胀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加,粪便中常夹有白色粘液或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用桂枝汤为主方。夹湿合平胃散;夹寒合附子理中汤;夹热合香连丸;夹食滞加山楂、神曲、鸡内金等,见气虚下陷合补中益气汤。此型最多,占50%,疗效亦最好,治愈后很少复发。
例一:邵XX,男,45岁,年9月.1日入院,住院号:77/。
一诊,腹泻绵延七年余,反复发作,近三个月来腹泻加重,每日三至四次,夹白色粘冻,畏寒,脐周疼痛,泻后痛减,口干,肛门不适,脉小弦带数,舌淡红、苔薄腻,宜温振脾胃,祛垢导滞,佐以清热之品,拟桂枝汤合香连丸加味。处方:
桂枝3克,炒白芍18克,炙甘草5克,生姜一片,大枣七枚,全瓜蒌12克,薤白9克,木香5克,黄连3克,蚂蚁草30克。连服16剂。
二诊,便溏日行二次,畏寒已除,腹痛减轻,粘液亦少,纳可,脉细,舌淡红、苔薄腻,脾胃功能有渐复之势,守原方加减。
炒党参12克,炙黄芪15克,炒白芍9克,炒白术9克,炮姜炭3克,炙甘草5克,全瓜萎12克,薤白头6克,炒川连3克,煨木香5克,凤凰衣9克。稍加减连服30余剂。
按:患者入院时乙状结肠镜检查15厘米处肠粘膜充血、水肿,并有二个溃疡病灶,病理证实为结肠慢性炎症,大便常规:红细胞3?5/高倍视野,白细胞/高倍视野,先用桂枝汤合香连丸,后用理中汤合香连丸,共治疗55天,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査:粘膜病灶消失,白色斑痕存在,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出院后未复发。张伯臾教授认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肠炎往往夹有垢滞,桂枝汤有温通祛垢振奋胃肠功能作用,既能扶正祛邪,又有通因通用之意,疗效远较单纯温补的理中汤等理想。
二、脾肾阳虚型
脾为釜,命火似薪,脾胃腐熟水谷赖肾阳之温煦,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证见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腰痠腹冷,四肢欠温,食欲不佳、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苔白,治法温补脾肾,敛肠止泻,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虚下陷合补中益气汤,久泻成滑者加赤石脂、禹余粮、诃子等。本型占8%,收效较慢。
例二,何XX,男,42岁,年10月17日人院,住院号:74/。
一诊:慢性腹泻迄今五载,腹痛肠鸣,便溏曰行四至五次,腰酸腿软,畏寒纳少,脉细舌淡。暴泻为实,久泻属虚。虚者,脾肾两虚,脾虚则运化失职,肾虚则胃关不固,故虚寒内盛,洞泄不止,治拟健脾温肾止泻。处方:
熟附片(先煎)6克,党参12克,炒白术9克,淡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煨木香4.5克,猪茯苓(各)12克,炒川椒6克。4剂。
二诊,腹痛肠鸣得减,便溏日行仍三至四次,余证依然,脉细苔净,宗原方去猪茯苓、炒川椒,加补骨脂12克,五味子3克。
三诊:便溏日行三次,腹鸣痛减而未除,脉细,舌净边暗,脾肾阳虚,病久入络而有成滑之象,再守前法参入通络敛肠之品。
原方去五味子,加丹参15克,川芎6克,禹余粮(打)30克。,7剂。
四诊:腹鸣痛大减,便溏每日一二次,脉小,苔薄白。前方已见效机,脾肾阳虚有振奋之势,再守前法出入。
熟附片(先煎)6克,党参1S克,炒白术30克,炒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禹余粮(打)30克。连服10余剂。
按:本例病延五载不愈,经结肠镜检査仅见肠粘膜充血、水肿。先用温补脾肾法泻未止,再加通络敛肠之品才见好转,住院28天,出院继续服药得愈。随访5年未复发。
三、肝气犯脾型
脾气素虚,情志不和,肝郁横逆乘脾,牌失健运,毎因情绪变动而触发。证见素有胸胁痞满,嗳气少食,因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即发腹痛泄泻,脉小弦,舌淡红、苔薄。治法疏肝理脾,用痛泻要方合四磨饮脾虚明显者合参苓白术散。本型占12%,收效快但有复发。
例三:孙XX,男,64岁,年12月11日入院,住院号:78/。
—诊,腹泻缠綿七月余,初起日行十余次,现每曰二三次,脘腹胀痛,痛连胸胁,嗳气则舒,纳少,脉细弦,苔薄腻。肝郁乘脾,湿滞阻肠,拟疏肝理脾和胃化湿。处方:
炒防风9克,炒白术9克,杭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广木香9克,枳壳12克,橘叶皮(各)9克,大腹皮12克,生苡仁15克,佛手片9克;5剂。
二诊:服上药后脘腹胸胁胀痛均好转,惟大便仍溏薄,纳谷不馨,脉细弦,苔薄根腻,宗原方出入。去佛手片,加淮山药12克,焦楂曲(各)12克。10剂。
按:本例钡剂灌肠为升结肠挛缩,排空后盲肠、升结肠处粘膜增粗。初用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等效果不好,后用疏肝理脾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服药十余剂腹泻明显好转。出院后未见复发。
四、湿热蕴结型
外感湿邪或内生湿浊,湿蕴化热,留恋肠间。证见腹痛即泻,粪色黄褐臭或夹脓血,肛门灼热,口渴心烦,小溲短赤,或见发热,脉滑数,舌质红、荅黄腻。治法清热燥湿,用白头翁汤加味。热重于湿加金银花、赤芍、红藤、败酱萆、蚂蚁草(即豆科鸡眼草)等;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苡仁、车前子等;夹食滞加槟榔、枳实、山查、神曲等。本型占18%,发病较急、较重,个别重病例加用西药治疗。
例四:潘xx,女,35岁,年5月15日入院,住院号,76/。
—诊:腹泻便秘交替发作迁延年余。现腹泻日行三次,褐色夹粘冻,少腹痛伴里急后重,脉弦小,苔白腻而干。湿热蕴阻肠间,下焦气机不利,治宜清热燥湿,滑利气机,拟白头翁汤加减。处方,
白头翁15克,秦皮9克,黄连4.5克,广木香4.5克,当归1S克,赤白芍(各)9克,全瓜蒌12克,薤白头6克,焦査曲(各)12克,荠菜花12克。稍加减连服9剂。
二诊:服药二剂,里急后重即除,大便二次、先干后软夹少量粘冻,少腹隐痛,畏寒,脉细,舌苔转薄白、质淡红。肠中湿热渐化,但脾胃阳气未复,拟桂枝汤合香连丸调治?
按:本例胃肠X线摄片提示为慢性阑尾炎、肠功能亢进,入院时大便常规:粘液,白细胞/高倍视野,用白头翁汤加减。
服四剂症状即好转,大便常规转阴性。钡剂灌肠摄片结肠未见病变。张伯臾教授认为瓜蒌、薤白有滑利气机作用,对消除里急后重症状效果可靠。
五、水饮留肠型
平时饮水浆过度,活动又少,水液运化失职,滞留肠中。证见腹胀尿少,肠鸣漉漉有声,便泻清水或泡沫状,泛吐清水,脉濡滑,舌淡、苔白滑。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用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本型占4%,治愈后忌食生冷,少饮茶水,一般不再复发。
例五:孙XX,男,46岁,年4月24日初诊,门诊号,74/。
一诊:肠鸣漉漉日夜无间,噪扰旁人无法入睡,腹胀食后更甚,大便不实,脉弦滑,苔薄白。脾失运化,水饮潴留胃肠之故,病历年余,近来加剧,治当温阳逐饮。处方:
桂枝3克,茯苓12克,炒白术9克,汉防己15克,川椒目9克,葶苈子18克,带皮槟榔18克,炒枳売15克。5剂。
二诊:腹鸣响十减七八,腹胀亦减,大便未成形,脉弦滑,苔薄白。停饮渐化,脾肾阳虚未复,再拟燥湿健脾,温肾逐饮。
原方加川朴9克,仙茅18克,仙灵脾12克,炒狗脊15克。5剂。
三诊:肠鸣已除,脘胀亦舒,但少腹冷感,脉弦小,舌苔白。水饮得化,脾虚渐复,惟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于下,再拟温肾健脾以善后。
熟附片(先煎)9克,肉桂丸(分吞)3克,党参15克,制熟地15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乌药12克。14剂。
按:患者平素阳虚,饮水过多又少活动,
以致水饮留肠,敌用苓桂术甘扬温阳利水合己椒苈黄丸苦辛宣泄,前后分消,加仙茅、仙灵脾等温肾之品获得显效,遵医嘱忌食生冷,少饮茶水,随访五年多未复发。
六、血瘀肠络型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寒热湿滞蕴结曲肠,日久导致血瘀络伤腹泻不止。证见少腹刺痛,按之痛甚,腹泻不爽,常有粘液,或夹臉带血,泻后有不尽感,面色晦滞,舌边见瘀斑点,或舌质暗红,脉细或涩。治法化瘀通络,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本型占8%,疗效尚好,个别有复发。
例六:石XX,男,44岁,年8月3日初诊,门诊号:73/。
一诊:少腹刺痛,大便质软夹粘冻,日行二三次,畏寒,病延年余,脉细涩,舌苔净。寒湿瘀滞,郁结曲肠,病久人络,拟少腹逐瘀汤,通因通用。处方:
桂枝6克,炒赤白芍(各)9克,当归15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6克,木香4.5克,小茴香3克,失笑散(包)12克。7剂。
二诊:药后大便昨日减至一次,量多夹粘冻,少腹痛减,脉舌如前。上方去木香加香连丸(分吞)4.5克。连服21剂。
三诊:大便正常,便前腹部稍感隐痛,脉弦小,舌苔薄,湿瘀虽化,脾气尚弱,拟温通调治。
桂技6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煨姜3克,大枣五枚,当归12克,广木香4.5克,小茴香4.5克。稍加减连服30余剂。
按:患者治疗前经结肠镜检查,证实肠粘膜充血、水肿,有三个溃疡病灶。用少腹逐瘀汤治疗,不及一个月症状即消失,后用桂枝汤加味以善后,二个月后结肠镜复查又作钡剂灌肠检查,证实结肠无病变,随访无复发。
本病虽分六种类型,但这六型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夹杂并见,有时还可互相转化,治疗时应随机应变,灵活应用。有一点必须强调,因本病症情顽固,施治较难,所以一旦辨证正确,就要守方守法,多服才能见效,若动辄易方,杂药乱投,必难收功。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穆小二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