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夕阳特别策划秋季养生指南

秋季养生要分早中晚

专家支持: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 辽宁省中医药学学会副会长 郭振武

秋天分为早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点。中医建议,秋季养生也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

早秋时节宜护脾健脾

早秋即初秋。此时暑热未完全消退,湿气还盛,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最为脆弱的时期。

人们常有春困秋乏这样的俗语,主要是盛夏季节脾胃被暑湿之气伤困,初秋寒凉之气稍起,脾阳之气难以舒展,所以入秋之后人们大多常有困乏的感觉,严重的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无力等症候。所以在初秋时节,人们还应该在生活中注意温阳、健脾除湿。

怎样护脾健脾除湿?

1.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物最常用的是香薷。《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2.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常食用山药、茯苓、白扁豆、薏米、莲子、陈皮等,健脾祛湿烹饪食疗。

3.忌食生冷食物。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过多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应少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4.采用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初秋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 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每天按次,也不失为一种保养肠胃的好办法。

推荐健脾食疗方

茯苓山药粥

材料:取茯苓50克、山药30克、薏米30克、莲肉(去心)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洗净一同放入锅中,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中秋时节宜防燥润肺

八月(农历)中秋前后,暑热散尽,天气逐渐变冷,加上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讲“秋主燥”,“秋燥”除了易伤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情况。我国民间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说秋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若不能养阴就易生热病,就是我们老百姓说所的“上火”。

怎样应对秋燥

为防秋燥还可多吃些新鲜瓜果蔬菜,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枣、香蕉、荸荠、柚子、甘蔗等,这些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是预防秋燥的最佳辅助食品。除水果外,还可多食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百合等食品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可养阴润燥。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推荐润肺食疗方

白梨川贝羹

材料:绥中白梨克、川贝10克、蜂蜜50克。

做法:将白梨削皮去核切碎,川贝研成细末、和蜂蜜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

作用:有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晚秋时节 护肺又护心

晚秋保健防寒很重要

肺脾虚弱的儿童和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慢性肺病中老年人切不可“秋冻”。这类人群,不注意防寒寒邪会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不能着凉受冷。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对于脾胃虚弱,患有胃肠病的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着凉后容易复发。中医认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寒秋季节,患有骨关节病患者,对足、颈、肩、腰、膝关节要加强保暖。当然就更不能“冻”了。

推荐深秋食疗方

人参天麻牛尾汤

材料:人参10克、天麻20克、当归10克、牛尾克、生姜50克。

做法:牛尾切块,加入上述材料,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文火慢煮60分钟,加入调味品后食用。

作用:滋补肝肾,温阳补气。

呼吸系统小心“老毛病”复发

专家支持:医院第一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病房副主任 谷秀

入秋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入夜渐微凉”虽然驱走了炎热,令人心旷神怡,但也预示着一些疾病可能随之而来,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秋季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易引起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是肺炎。

预防指南

1.避免到人流较多的地方,必要时戴上口罩。

2.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3.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

4.居室保持清洁,阳光充足,定期消毒,家里常开窗,到空气新鲜的场所锻炼和游戏。

5.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期间,忌吃辣椒、孜然、芥末等,否则不利于炎症的恢复。

慢性肺部疾病复发

天气渐凉,容易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引起“老毛病”复发。

预防指南

1.应随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感冒等。

2.注意呼吸系统的锻炼。提倡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尤其有利于慢阻肺和肺气肿病人病情的恢复。

3.注意营养,饮食上忌贪寒凉,多吃些滋阴润肺食物,如藕、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能健脾化痰;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收敛肺气防秋燥;吃易消化的食物;当痰多时应停食肉类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平时养成喝水的习惯。

4.注意良好睡眠,应早睡早起,保证休息时间。有条件的,中午最好午睡半小时。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夏秋季节交替时,亦是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点,空气也变得越来越干燥,这种气候对气管的刺激加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

预防指南

1.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避免受凉或感冒。

2.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保持室内湿度,以40%-50%为最佳。外出应注意周围环境,加强劳动保护,防止烟雾、粉尘和有害气体对自己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注意环境中过敏因素,必要时可戴上口罩。

3.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

4.适量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避免劳累,注意充足睡眠和休息。

接种疫苗经常通风

专家支持:医院感染二科病房主任 马玉梅

秋季正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秋季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等疾病。以上疾病均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另外,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此提示大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好预防。

1.改善通风。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勤洗手。勤换、勤洗衣服,天气好时将被褥在阳光下暴晒,不要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气候多变,若骤减衣物,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好饮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及时就医。由于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

7.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戴好护膝护腕老患者要早一步保暖

专家支持: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王晓非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0%发病于35-50岁,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常伴有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尤以晨起后最为明显和常见)关节呈僵硬感,活动后方可缓解或消失。

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因素很多,与个人体质、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气温变化较大,季节交替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发或加重期,在以下方面应加以注意。

防寒保暖 保护关节

保持居室温暖、干燥和空气新鲜;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对于肿胀疼痛的关节可加用护膝、护腕等进行防护,使其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负重;急性期缓解后应适当进行功能锻炼(急性关节炎期不建议运动),避免关节强直、功能障碍及肌肉萎缩。

多吃虾皮牛奶 少吃辛辣

可适当摄入蛋、奶、新鲜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会导致骨钙流失增加,应多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虾皮、牛奶等,同时应适当增加日晒时间,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昼夜温差大老人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专家支持:医院心血管三科主任李鹏

近日,医院(医院)心血管科门诊量有增加的趋势。许多老年患者反映由于天气变凉,有头疼、头晕、心悸胸闷的症状。很多平时血压控制很好的病人经过血压测量,也发现血压明显增高。提醒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在秋季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秋季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外出要注意穿戴,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迎风走。同时也要保证睡眠,避免熬夜,少喝浓茶,戒烟限酒。

2.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膳食平衡,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辛辣食物,每日食盐量小于或等于5g。要适当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多吃绿色蔬菜及水果,例如苹果、豆类、黑木耳、蘑菇等。

3.高血压病老年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平稳。如血压有波动不稳定的情况,医院请医生指导调整用药。

4.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养成监测血压的良好习惯,将血压控 制 在/90mmHg以下。还要注意高血压的“晨峰”现象,预防其它病症的发生。

秋季为何易发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天气转凉,气温降低,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再者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

秋季一直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其实在秋季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平时没有按时、按量服用血压控制药物。平时没有注意控制血压,冷空气自然容易“乘虚而入”,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诱发心血管疾病。因此,对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中风基础危险因素的人,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才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调理壮脾胃孩子肠胃好少生病

专家支持: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兰颖

秋季气候变凉,一些脾胃虚弱的儿童易出现病情反复和加重。因此秋季儿童应注意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

宝宝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小孩的脾胃先天稚嫩,加之后天喂养不当,就容易造成脾虚。脾虚多为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机为脾运失健。病久因气血化生乏源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脾虚的辩证分型

脾胃不和

神萎面黄,形瘦体弱,易感冒出汗,食欲明显下降,腹不胀,有时隐痛,大便偏干,舌苔薄润,脉无改变。

肝旺脾虚

食欲显著减少或拒食,性躁易怒,睡眠不佳,好动易哭,磨牙咬齿,便稀尿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脾胃虚寒

面色少华、唇淡,哭声低弱,唾涎频多,时重时轻,为清稀状,多如漏水,嘴角湿烂作痒,小便清长,四肢欠温,腹痛阵阵,痛处喜暖,舌白苔薄白,脉细弱。

脾胃气虚

神萎乏力,面黄少华,食欲明显减少,大便多不成形,或有不消化食物,舌质偏淡,脉缓无力。

食滞内阻

精神可,不思饮食,脘腹饱胀,夜卧不安,嗳气有酸腐味,舌白苔腻,脉象有力,粪便酸臭,呕吐酸腐乳块。

脾胃湿热

面赤唇红,口苦咽干,渴喜冷饮,时有烦躁,动则汗出,皮热汗黄,流涎多,为热臭黏腻液体,口臭,口颊、上腭、齿龈、口角等处溃烂,小便短黄,便溏味臭或燥结,舌黄苔腻,脉滑数。

脾胃阴虚

面黄神萎,形瘦体弱,厌食甚至拒食,口干食少,干呕无物,饮多,甚至食后必饮,烦热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净,脉细无力。

脾虚腹泻

面黄肌瘦,神疲乏力,有时纳差,经常腹泻,时轻时重,时有腹痛或腹胀,多见食后即泻,大便稀,色淡不臭,有时四肢发凉,舌质淡,苔薄,脉沉缓。

肺脾气虚

面白神疲,易感冒,气短心悸,稍动就出汗,少气懒言,厌食,晚睡遗尿,次数多量少,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

如何调理脾胃

营养要均衡,孩子注意多喝水,按时就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煎炸食物、甜味食品或膨化小食品等零食。另外,还要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作息时间,保证每日充足睡眠,从而提高身体抵抗力。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多吃是好事,实际上孩子进食过多也易引起食积内热,还会损伤脾胃的收纳、运化功能,长期脾胃失调,抵抗力就会大大减弱。所以,小孩吃饭不要过饱。

有些孩子偏食、挑食或吃东西少,家长便在晚上给孩子加餐,或睡前喝牛奶,这种做法在孩子一岁以后是很不恰当的。即使晚上加餐,也要提早在睡前一小时吃完。否则易引起食积内热。

饮食上要避免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要定时就餐,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减少冷饮、冷牛奶及生冷食品的摄入量,与之相反,孩子们还应逐渐养成吃热饭的习惯。“胃在养而不在治”,保证孩子每天有一顿饭能喝到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均可),粥煮得黏些可达到养胃的目的;另外,儿童是纯阳之体,不主张在秋季补阳,少吃羊肉、海参等以免产生内热,出现大便干、扁桃体发炎等症状。

此外,秋季的健脾贴敷适合脾虚所致的厌食、便秘、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积食发热、口气臭秽、易感冒、多汗、流涎、痰多、神疲乏力、睡眠不实、肥胖或消瘦、发育迟缓等。

饮食注意三多三少

专家支持:沈阳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刘东

所谓的“三多”,其实体现的是“食物多样化”的原则。不同食物营养各有千秋,无论哪个季节,都要坚持食物多样化。

A 主食要多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天的食物种类应达到12种,每周达到25种。其中主食每天要求达到3种以上。主食中包含谷薯类,并提倡适当摄入粗粮。因此,除了大米白面外,我们每天还应吃些小米、玉米、杂豆等,特别是可适当增加荞麦、燕麦的摄入。

B 蔬菜要多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天吃蔬菜-克,其中深色蔬菜要占到一半。原因在于深色蔬菜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红色番茄富含番茄红素,紫色甘蓝、黑色黑豆富含花青素,橙黄色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中医上讲白色食物入肺,建议用白萝卜、百合、山药、藕、梨、茭白煲汤、做粥。

C 烹调要多样

在烹调方式上,我们北方人喜欢煎、炸、熏、烤等。进入秋季后,应注意多选择蒸、煮、炖的方式。并增加发酵食物的选择。这样不仅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还可以促进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少”主要体现的是“控油限盐”的原则。在中医上讲,秋季要注意养肺。所以秋季饮食应以清淡润燥为主。

A 少油腻

建议烹调清淡,少煎炸熏烤,炒菜少油少盐,油控制在25-30克,一小白瓷勺为10克,盐控制在6克以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每顿饭最好都有液体食物,不一定是汤,粥、奶均可。

B 少辛辣

烧烤撸串是很多人夏天常见的选择。进入秋季后,很多人的味蕾还停留在用香辛料浸泡出来的惯性中,在饮食上还会不由自主选择辛辣口味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容易使人生火,会加重秋燥。

C 少药补

很多人认为秋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往往在饮食上会增加一些具有“药补”作用的食材,比如人参、鹿茸等,还有人直接选择吃一些保健药品。但是药补需因人而异,人的体质不同,即便是相同体质的人,身体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没有哪款药膳是适合所有人的。如果盲目进补,可能会适得其反。科学的做法还是以食补为主。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李文慧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hl/8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