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食品报》重点报道了《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发布情况与第四届膳食纤维产业高峰论坛基本概况。在报道中文章回顾了膳食纤维在营养、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历程,揭示出膳食纤维产业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膳食纤维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
全文如下:
白皮书揭示摄入不足现状膳食纤维产业大发展即将来临
-08-:15:43来源:中国食品报
日前,在第四届中国膳食纤维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分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首度公布我国国民膳食纤维摄入状况: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且呈下降趋势;达到特定建议值(25克/天)的不足5%,换句话说,至少95%的人都需要补充膳食纤维,如此巨大的需求洼地预示着什么?
调查发现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
《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显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且呈下降趋势,目前每日人均膳食纤维(不可溶)的摄入量为11克,城市与农村基本一致;由于食物成分表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数据不足,采用折算系数推算出每日膳食纤维总量约为13克。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相比,能达到适宜摄入量(25克/天)的人群不足5%。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给出了统一的建议,即每人每天摄入量在25—35克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正常人群摄入量为:每人27克/日。欧洲共同体食品科学委员会推荐标准为:每人每天30克。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度提高到每天45—55克。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标准为:每人每天30—40克。
中国营养学会年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规定的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适宜量为25—35克。食物纤维量及范围:低能量饮食kcal为25g/天;中等能量饮食kcal为30g/天;高能量饮食kcal为35g/天。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膳食纤维作为“其他膳食成分”的一种,首次有了特定建议值(SPL),为每天25克。特定建议值(SPL)即:传统营养素以外的食物成分,具有改善人体生理功能,预防慢性疾病的生物学作用。当每日膳食中摄入量达到SPL时,有利于维护身体健康。
历史进程膳食纤维逐渐被认识
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分会会长王延平介绍,膳食纤维曾被认为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又被称为粗纤维。过去营养学家一直认为粗纤维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素,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经过医学界、营养学界持续多年的研究发现,这种毫无益处的非营养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回顾膳食纤维的发展历程发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美国家组织专家团进入文明病发病率极低的非洲考察,发现这里的人们没有便秘,慢性肠炎也很少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肠癌都很少见。
20世纪60年代,膳食纤维进入世界科学界的视野,并引起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膳食纤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的总称,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与营养学界共同发现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
年,Trowell将膳食纤维纤维定义为“不能被人体内的消化酶水解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随着对膳食纤维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膳食纤维组成成分不断被提取出来,如菊粉、抗性淀粉、低聚果糖等,有关膳食纤维的定义一直处于讨论和不断完善中。
年,关于膳食纤维的研究已经在日本取得突破。这一年,日本东京举办了膳食纤维国际专题研讨会,讨论的内容包括膳食纤维与肠胃功能、脂肪吸收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肠癌等。
年,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在日内瓦会议上,将膳食纤维推荐为人类膳食营养必需品,并将之列为继糖、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
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定燕麦(纤维)食品为功能性食物;美国糖尿病协会、肿瘤协会和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等权威组织先后发文,建议增加饮食中的纤维成分和减少脂肪含量。
近年来,一些国家相继对膳食纤维的范畴和鉴定标准做出了规定,如年美国化学家协会给膳食纤维的定义是:膳食纤维是植物的可食部分或类似的碳水化合物,在人类的小肠中难以消化吸收,在大肠中会全部发酵分解。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膳食纤维共性特点是指10个和10个以上聚合度的碳水化合物聚合物,且该物质不能被人体小肠内的酶水解,并对人体具有健康效益。中国医药卫生标准定义为:植物中天然存在的、提取的或合成的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不能被人体小肠吸收且对人体有健康意义。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菊粉及其他一些膳食纤维单体成分等。
特性显著膳食纤维应用日益广泛
膳食纤维之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白癫疯该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