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病因分析

泄泻(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病因分析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泻如水样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称夲病为急、慢性肠炎。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泄”,并有“清泄”、“洞泄”、“飧泄”、“注泄”等记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发病急骤,腹痛泄泻,恶心呕吐,常伴恶寒发热。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一日腹泻数次甚至20余次,多呈黄水样或黄糊状样的大便,有些患者的粪便可为脓血粘液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症状。由于腹泻及呕吐,患者常有失水现象。个别患者中毒症状严重,在剧泻、失水及严重腹痛后,常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少数思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神志不清。慢性肠炎起病缓慢,症状以腹泻为主,每日2~4次,大便间夹脓血和粘液,常伴有阵发性腹痛和里急后重,便后可以缓解。经过数天发作后,继则有长短不一的症状缓解期,此时大便可完全正常,但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发作的诱因有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以致发作和缓解反复交替出现,致令病情进一步发展。有些患者亦可无明显的急性发作,大便次数不增加,外观成形,仅在粪便中含有血、脓和粘液。病延日久,病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低热、肝肿大等,部分病人在慢性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腹泻每日可达2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腹胀、腹痛、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偶有出现神志昏迷、休克等危象。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原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因素所引起,然其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

1.感受外邪:外邪引起的泄泻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为多见,由于牌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食相杂而下,发生泄泻。正如李士材所说:脾上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故曰:湿多成五泄。”

2.饮食所伤: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混淆而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说:“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情志不调:由于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倘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现代医学认为,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壁粘膜的炎症性病变。临床上分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种。急性肠炎多由病毒、细菌、霉菌或肠寄生虫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炎症,其中以病毒性肠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急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都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范围。细菌性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症,严重者除急性腹泻外,尚有剧烈腹痛和频繁呕吐,甚则引起脱水或休克,所以在中医学文献中将其归纳于“霍乱”范畴。

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需与急性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相鉴别慢性肠炎应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癌、血吸虫病、结肠过敏等相鉴别。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qpl.com//zcmbjc/8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