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本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中医学脏腑生理功能认为: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依赖于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营养精微物质,因此,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
1脾经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脾经淤堵——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胀气,呕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肤损伤,肢体活动不利……有句话说,“脾经畅通,重病难上身”,为什么只要“脾经”不堵住,任何重病难上身呢?1.脾是生命的动力源头人们通常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是推动全身循环能量马达,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然而有些西医医师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不仅不知道脾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另有一些人误认为生命力量的动力是肾,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肾影响脾,但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脾与肝相辅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暴裂,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毒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2.中医认为: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3.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脾胃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中医学脏腑生理功能认为: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依赖于脾所消化吸收的食物营养精微物质,因此,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故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脾气虚,则血少,血少则发无以得生。4.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中医认为脾脏有摄血统血的功能,同时脾脏和胃同为中焦,为决渎之官,和胃相表里。正气源于水谷精气,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正气若不足,百病潜伏中,因此,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5.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储存血液;
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
人有空的时候,记住一定多按摩一下脾经,因为“脾经”常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如何按摩脾经,抓牛要抓住牛鼻子,按摩脾经首先要按最容易堵的地方,哪些地方最容易堵呢?我说过关节的地方是经络气血所过之处,此处关节容易形成卡压造成气血和经络的堵塞。
2养护脾经——敲打脾经的妙法“久坐伤肉”中医认为,“久坐伤肉”,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引起脾虚,“伤肉”也就是伤脾。平时多敲敲脾经可增强脾经的运化功能,补充因久坐损耗的元气。判断脾虚的小方法1.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现在眼皮却耷拉下来了,双眼看上去没精神,就说明脾虚。因为中医认为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不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2.观察舌头:如果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脾很有可能出了问题,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敲打脾经法1.坐姿: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的坐法,也就是架腿法。采用这种坐法利于对脾经的按摩。因为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然后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再进入大腿内侧前缘,然后进入腹部。这个坐姿正好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按摩。2.敲打法:拍打时要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来,用力适中,对于大腿部位的脾经拍打时可稍用力。两只腿都要敲,每侧以敲打10分钟为好,敲打的时间自然是上午9:00~11:00之间。3.功效:上班时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然后沿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4.提示:如果拍打的过程中发现痛点,表明脾经上有堵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法对其进行按揉,将淤堵的穴位打通,从而将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推小腿脾经如果在推小腿脾经的过程中发现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那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经才真正管用,也就是找到小腿脾经上的阴陵泉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上去推。如果找不准,也不想记得那么详细,您就索性顺着胫骨内侧边缘上下推。那个穴敏感,哪个穴痛,您就多揉哪个穴。实际上,揉脾经既管胖也管瘦。揉它可让瘦的人长胖、胖的人减肥。总之,揉完后任何人都会感到欢喜。3脾经上重要穴位及功能
稍微懂得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脾是后天之本。所以,脾经上的穴位对于后天身体的养护特别重要。今天要介绍的这五个脾经上的穴位,各个神通广大,堪称大药。1.通鼻窍——隐白穴
隐白穴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它位于大脚趾趾甲旁大约1毫米的位置。这个穴位最大的功用在于止血。所以,平时有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多用它来治疗。方法为艾灸,每天每穴15分钟。其次,这个穴位还有通鼻窍的功能。所以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掐按此穴来缓解症状。
2.缓胃痛——太白穴此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此穴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能缓解食欲不佳、腹胀。刺激的方法为揉按,以感觉稍有痛感为宜,每天次。3.抑胃酸——公孙穴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这个穴位的作用是抑制胃酸的分泌。这对于从前有胃病,或者想减肥耐饥的人来说再适合不过。因此,它有减肥功能。刺激方法为揉按,以感觉酸胀为佳,每天次。
4.消炎症——商丘穴商丘穴的最大用处之一在于消炎。下身的很多炎症,比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等,都可以通过揉按商丘穴来缓解。每天次。商丘穴能消炎的道理,在于其正好对应足底反射区中下身淋巴反射区。此外,商丘作为脾经大穴,可以调运全身,尤其是脾经气血,提高血液循环质量,有助于炎症、疼痛物质的排出。5.三阴交——妇科病三阴交穴在脚内踝上3寸,也就是四横指的地方。“三阴交”就是肝、肾、脾3条阴经交会的点,所以这一个穴位就可以治3条经上的病症,真可谓一穴多用。三阴交穴还是妇科病的通治要穴。无论妇科问题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而且有病时按揉该穴会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三阴交穴,灸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三阴交穴还可以缓解痛经。6.漏谷穴——小便不利从三阴交穴贴着脚骨内侧下缘往上3寸,就是漏谷穴。“漏谷”是谷子漏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东西,没能得到很好地消化,营养没吸收,又排出来了,这叫做“完谷不化”。而多揉漏谷穴就可以治疗。它还可以治疗小便不利,对男性前列腺问题很有疗效。7.地机穴——肠胃运化贴着胫骨往上走,与腿肚子上的最高点正对着的地方就是地机穴。“地机”就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意思。所以揉地机穴可以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地机穴对胰腺很有帮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揉地机穴来防治。8.阴陵泉——祛湿顺着胫骨一直往上走,捋到膝窝下卡住了、捋不动了,那个地方就是阴陵泉。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9.止瘙痒——血海穴血海穴又称为百虫窝,意思是有一百条虫子在那里扎窝。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身体瘙痒,见效很快。另外,血海穴是补血的中药穴位,调度全身血液。它和足三里穴一起,堪称补气补血的两大重要保健穴位。4《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处方:桂枝汤。水煎温服,并嘱药后啜热粥一小碗。一剂后身暖如日浴,泻止大半,再剂其病如失,次日照常上班。由上可见,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本方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君药饴糖,以甘味为主,配桂枝、甘草,变桂枝汤的辛温而散而为甘温守中,佐芍药的苦酸,泻肝以缓急。全方以甘味为甚,寓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的意思。所以,功在“治中焦,生营卫,行津液”,故名建中。一工人,男,43岁。因胆囊炎3次手术,身体极其虚弱,人形消瘦,胃脘疼痛挛急,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食纳少,脉弦细而虚,钡餐证实: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处方小建中汤加味。疼痛发作时,吞服金铃子散,经上述治疗,共服30余剂,体重增加4kg,面色红润,精神好转,食量倍增,临床痊愈。三、调和脾胃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湿热并存。论中对脾胃同病的痞满,言之甚详。联系实践看,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其病性多属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其临床特征是:胃脘或大腹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是一重要临床指征。例如某教师,男,47岁。患慢性肠炎多年,饮食稍有不慎,则腹痛肠鸣,大便稀溏,口苦黏腻,舌苔黄白而腻,脉缓弦而软。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服3剂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继服20余剂,基本痊愈。后用参苓白术散全方,研细末每日早空腹冲服15g。追访3年,未复发。又如唐某,女,50岁。经确诊为慢性胆囊炎。自觉症:胆囊区及右肩胛、胁间放射性疼痛,腹胀气滞,大便稀软,嗜油荤则大便溏泻,口苦舌黄腻,脉弦缓。拟用黄连汤加味。服5剂后,大便成形,疼痛已失,惟口苦舌腻仍如前,继进上方7剂,诸症痊愈。此外,调和肝胆脾胃寒热的乌梅丸,治疗慢性肠炎,表现为虚寒偏甚,久利久泄,本方优于泻心汤和黄连汤。临床上所见的多发性口腔溃疡,症属脾虚胃热,用清胃泻火药罔效,甚至用生地、玄参之品,反增腹胀、胸痞等,用甘草泻心汤颇具卓效。例如肖某,女性,47岁。经年口腔溃烂,食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滑润,脉缓软。用甘草泻心汤3剂,病愈大半,继守原方5剂,竟获痊愈,随访2年,前症未复发。四、和胃降逆脾胃之虚,多停湿生痰。论中有“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证,指的是大邪已解,胃气虚弱,浊气不降,而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故以旋覆代赭汤补虚降逆。临床不经汗吐下,而素体胃气空虚,痰浊中阻,既有呃逆、吐酸(或痰涎)、嘈杂,又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用本方补胃培土,降逆涤饮,亦可获效。患者张某,男,54岁。素体脾胃虚弱,因恣食生冷不洁之物,突然呕吐清水,继之吐涎沫夹水,呃逆有声,胸胃痞塞,大便软,脉缓弦软,舌根浊腻,舌质淡而润。处方:西党参20g,法半夏、广木香各10g,生姜5片,代赭石20g,炙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温服,一剂呕吐、呃逆皆止,继服2剂,诸症悉愈。继以归芪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论中有脾虚气滞,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例证。凡脾虚气滞者,勿论是否发汗,用之可以取效,亦可合并旋覆代赭汤同用。曾治一手术后腹胀满,呃逆嗳气频作,食之胀甚,纳少大便不畅,以上2方合用,共服40余剂告愈。现已10多年旧病未发,胃纳良好,形体健实。五、健脾温阳在正常生理状态,脾之所以不湿,是赖脾阳之运化。若脾阳不健运,势必停水,水液停留则贻祸无穷。水邪泛滥,上逆可致头目眩晕;停中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趋下则水走肠间;溢于肌肤则肿;蓄于膀胱,则少腹满,小便不利。总之,水邪变幻不居,为害甚众。论中水气病范围极广,病变繁杂,治水气的苓桂剂类方,以健脾温阳利水为主旨,加减化裁十分灵活。如原文所谓“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即是例证。就苓桂术甘汤而言,虽说是中焦停饮的代表方,其实中焦得以运转,三焦皆可通治,是临床上治水的要方。如患者黄某:女,45岁。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症见咳嗽气喘痰多,发则心悸,头眩,四肢清冷,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脉细沉弦,舌苔淡滑润,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或加芪、附,或加姜、细、味,或合二陈汤合生脉散,如此调治,历时12年,迭进苓桂术甘汤余剂,至今健在,尚能操持家务。李某,男,50岁。经确诊为慢性肠炎,腹泻反复发作近两年,用汤药丸散虽可缓解,终未能效。症见腹痛隐隐,泄泻日三四次,甚则七八次,便下稀水,或软溏便,有时夹食物残渣,食纳少。询及其泄泻之前,肠鸣特甚,终日腹中雷鸣,如水走肠间,头眩心悸,脉沉弦,舌苔白滑。综观病史和现症,实属痰饮为患,泄泻是标,痰饮是本,故遵“温药和之”的治则,投以茯苓20g,白术15g,桂枝、炙甘草、广木香、神曲各10g。服5剂病有转机,肠鸣腹泻均减,继之陆续服30余剂,始痊愈。并辅以参苓白术散研末,每日早空服15g。一料计g,服完为止。迄今三载,病未复发。六、温脾理中《伤寒论》的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其病机即《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意思。治宜温中培土以胜湿,理中汤为主方。但应提出,理中汤与平胃散,同属中焦寒湿内盛之剂,二者同中有异。前者属虚,后者属实。其辨证要点是:前者舌苔多白嫩而润;后者舌苔多白而厚腻。所以理中汤长于补虚,平胃散长于燥湿,应当明辨。曾治一女性,20岁,因腹痛泄泻,诊为急性肠炎。症见腹痛绵绵,泄泻稀水,日四五次,食少纳呆,舌苔淡白,脉细而缓,用西党参15g,干姜10g,白术12g,炙甘草6g,广木香10g,2剂即痊愈。后半月又复发,腹痛泄泻,用前方4剂而已,近1年多未再发病。七、和胃温肝脾胃之虚,导致肝寒,肝寒犯胃,互为因果。论中有“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和“干呕,吐涎沫”之说。曹颖甫说:“所以呕吐涎沫者,起于脾胃虚寒,脾虚则生湿,胃虚则为泛也。”临床上肝胃虚寒多同时并见,故论中有和胃温肝之法,并出吴茱萸汤一方,为肝胃虚寒之良方。例如余某,女,46岁。胃脘疼痛多年,每发作吐清涎,胃中空虚,不欲食,且伴头眩晕,脉沉弦,舌白滑润。用吴茱萸10g,西党参15g,炙甘草5g,红枣5枚,生姜5片。服1剂痛止,又2剂其病如失,继以六君子汤巩固疗效。这里应当指出,临床上用吴茱萸必须慎重,因其辛温特甚,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服。同样,用六君子汤之类温胃药,应视病情需要,如过量亦可造成胃酸缺乏之弊。八、润脾泻胃《伤寒论》中的“脾约证”,即是脾之津液不足,胃中蕴有燥热。其病机是胃强脾弱,故用麻子仁丸润脾泻胃。本方用麻杏芍蜜以滋润脾津,以小承气汤泻胃中实热,是阳明的缓下法。若老年或久病津亏血燥,气虚不降,内无邪热的便秘,并非本方所宜。用后世增液汤,稍佐行气药即可达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论中尚有通腑泻胃的承气三方,清胃补虚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亦属于治理脾胃之法。但多用于急性热病。其治疗的重点侧重于胃,这里就略而不谈。总之,《伤寒论》中的脾胃治法,概括为健胃和营,健中补虚,调和脾胃,和胃降逆,健脾温阳,温脾理中,和胃温肝,润脾泻胃八法,都为临床所常用。由此可知,《伤寒论》对于治理脾胃,既全面广泛,又具体细致,为后世脾胃学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平台介绍仲圣平台导师介绍涂华新讲座介绍世界都在聚焦仲圣平台仲圣经方医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涂华新导师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师友见证(部分)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海外往期精彩回顾老中医震惊:如今人们普遍寒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黄帝内经》:顺应春天,向阳而生,护肝养心
跟小编一起按揉这5个穴位,教您顾护肺气提正气
张仲景: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养肺黄金期,学会最厉害的这招,强身不生病!为家人保存!《黄帝内经》「读懂」,只需3分钟!人类正常体温37℃已成历史: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希望仲圣平台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